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尉遙有此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他四十一,王昌齡已經五十歲。龍標、五溪(今湖南黔城),以前屈原也淪落至此。王昌齡「不護細行」,才剛從江寧(今南京)再貶,李白就直呼「龍標」先生了,一千多年來,大家都跟著李白這麼叫。
寒雨連江夜入湖,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到了龍標,也留下《芙蓉樓送辛漸》這首名作。芙蓉樓在江蘇或湖南?歷來本有爭議;辛漸是誰?也沒幾個人搞清楚。不過,文學史上的公案之所以迷人,往往不在這些小處,大家關切的還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簡單講,多數人認為王昌齡是在「辯誣」,辯的是他的「不護細行」。另一些人看重詩人之風骨,主張「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在「明志」,不會辜負洛陽親友的期許。只有極少數人猜想他是「惜情」,就朋友間的傾心相許。
本詩首句,一作「寒雨連江夜入『吳』」。吳地今為蘇州一帶,所以歷來都有人認為這詩作於今江蘇丹陽,還說當時「芙蓉樓」在今江蘇鎮江。我不太懂中國地理,但從文字讀心情,我傾向認為作於王昌齡貶至湖南龍標之后。
大家都說王昌齡是「邊塞詩人」,寫些「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愛國詩。實際上,他做官這幾十年,幾乎都在被貶抑的狀態,和邊塞沒什麼關聯。
王昌齡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廿二年(734年)博學鴻詞科,但只外放做些小官。開元廿五年(737年)獲罪謫嶺南,廿八年(740年)被調回南京,天寶七年(748年)再到龍標。
他第一次從嶺南北歸途中,開元廿九年(741年)在湖北襄陽拜訪另一位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先前染病,才剛要痊癒,卻因王昌齡來訪而痛飲,竟然就這樣快快樂樂死了。
話頭扯回辛漸,王昌齡做過三首詩送他。先前提到《芙蓉樓送辛漸》,其實是兩首;有名的「寒雨連江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向來被標為第一首,第二首是「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假設這兩首是一組作品,而且是在江蘇鎮江「芙蓉樓」所作;那麼,第二首是指前一晚的喝酒,第一首是隔天天亮的送行,時間被錯置了。另外,有人考證,鎮江之「芙蓉樓」,舊稱「西北樓」,而湖南黔城本有「芙蓉樓」。
這麼一來,這組《芙蓉樓送辛漸》的兩首詩,可能是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作品。意即。第一首「寒雨連江夜入湖」,真正才是王昌齡在龍標「芙蓉樓」所做,第二首「丹陽城南秋海陰」明顯作於丹陽,地點可能是「四北樓」,時間則在開元廿八、九年間,從嶺南調回南京途中。
有人或許會問:這辛漸,難道也跟著王昌齡跑東跑西?是的,確實有這可能。王昌齡另有《別辛漸》詩云:「別館蕭條風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識關西道,卻望春江雲尚殘。」依我看,辛漸定是王昌齡的洛陽舊友,每隔幾年便遠來探視,忽而江蘇、忽而湖南。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也只有這般交情,王昌齡才把心事託給了辛漸。你我的辛漸呢?
@201108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