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姬息姑

我查「行房」的由來,卻出現「閉房」,隱約間又有一樁公案,請各位朋友一起推敲。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記載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間的大事,這段期間也被稱為春秋時代,因為史書不再以周朝天子紀元,而是以魯國的角度觀天下。

《春秋》是經,文字很簡潔,儒家非常自豪孔子在這史書中的「微言大義」。進一步闡明《春秋》的,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春秋三傳也很艱深,我多半還是看不懂,不知孔老夫子想說什麼,更不知他不想說的是什麼。

就拿公元前722年的魯隱公元年來說吧,一整年的事,《春秋》只62字。我的公案在前6字:「元年,春,王正月。」我專挑孔老夫子不寫的,例如《左傳》云:「……不書即位,攝也。」原來,不寫魯隱公即位,是因為他只是攝政王。

比較敢批判魯國的《公羊傳》,對於不寫魯隱公即位,另有深刻描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爲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爲尊卑出微,國人莫知……。」意思是,孔子成全魯隱公的想法,因為隱公最終想把國君的位子返還給桓公。

麻煩就出在東漢的何休,他注《公羊傳》時,在「國人莫知」之下寫了「男子年六十閉房」,唐代的徐彥疏曰:「言閉房者,行房之事閉。」何休沒有講行房,只說男子六十歲閉房;徐彥翻過來講,竟成「行房」之典。

但是,為什麼要在「國人莫知」之下,突兀地提到「男子年六十閉房」?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從魯隱公的爸爸魯惠公下手,看看孔老夫子以及儒家一脈,到底在隱瞞什麼。

魯惠公弗湟的夫人叫孟子,無子、早逝;繼室叫聲子,隱公息姑就是她生的。弗湟晚年,庶長子息姑打算迎娶仲子,弗湟見準媳婦長得美,竟搶過來婚了,生下兒子允。

宋國姓子,女性諡號在前,故稱孟子、聲子、仲子,她們都是宋人,相傳其中的仲子一出生,手上就有「為魯夫人」四字。魯國跟著周天子姓姬,孔老夫子沒寫的,就是姬弗湟搶了庶子姬息姑的心上人,立為夫人,生了嫡子姬允。

我再為各位整理一次,孔子作《春秋》不寫魯隱公即位,《左傳》說因為他是庶子,只能攝政,君位遲早要還給弟弟桓公。《公羊傳》雖承認「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卻拋出一句「其爲尊卑出微,國人莫知」,直至東漢何休在此處補一槍「男子年六十閉房」,我才恍然大悟我的稍稍明白。

姬弗湟搶了姬息姑的心上人仲子,是晚年的事,我無法確知魯惠公當時幾歲,但一定已有歲數,而且和「閉房」的「六十歲」有關。「其爲尊卑出微,國人莫知」,不就在質疑姬弗湟老來再生姬允的能力?攝政的姬息姑諡為「隱」,會不會也和此事有關?

八卦至此,只能再多拼湊素材,讓各位朋友推敲公案。基本上,魯隱公是個不好不壞、沒有大作為的國君,《春秋》及三傳嚴厲批評的,只有仲子墳墓落成典禮的風波。史書說,仲子是魯桓公的媽,不是魯隱公的媽,他不該主祭。

其次,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魯隱公竟在這場典禮中,讓人跳了六佾舞;史書痛批,就是從魯隱公開始,諸侯搶跳六佾乃至八佾,現今祭孔大典竟也有六八之爭,完全和當時禮制不合了。魯隱公為仲子小姐博命演出,難道中間沒有一些情分?

最后,各位如有興趣繼續八卦,可讀《古文觀止》之蘇東坡「論魯隱公」。文中提及,公子翬想當大官,獻計殺掉姬允,魯隱公大驚,急忙表明只是攝政,君位終究要還姬允。這時的公子翬裡外不是人,反過來找姬允,謊稱隱公有意殺他保住君位;姬允便默許公子翬安排,后來刺殺隱公還嫁禍別人,即位后也重用公子翬。

姬息姑不忍殺姬允,反被姬允的人馬殺了,蘇東坡有一番感慨。但是,各位八卦朋友,您平心靜氣想想:有沒有那麼一點可能,姬允是姬息姑的兒子,而不是弟弟?

@20110628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情色陷阱

登徒子是個很倒楣的人,只因宋玉寫了篇文章,他便淪為千古好色之人。這公案,和柳下惠坐懷不亂一樣,都有討論的空間。

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大才子,他的《登徒子好色賦》卻是后人偽託。文章描述:大夫登徒子對楚襄王說,宋玉有才情、長得帥,偏又好色,大王一定不能讓他隨意接近后宮佳麗;宋玉當庭辯解,反批登徒子比較色。

宋玉說,他東邊鄰家之女長得極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但這女子爬牆偷窺他三年,他一直沒許她。

至於登徒子,宋玉說:「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蓬頭垢面,耳朵攣縮,嘴唇外翻而牙齒參差不齊,彎腰駝背,走路一瘸一拐,又患有疥疾和痔瘡;這樣的婦人,登徒子頻頻與之行房,生了五個小孩。說完,宋玉請楚襄王明察,到底誰比較好色。

楚襄王,就是屈原諫勸不聽的那個,史書說他還很荒淫。因此,宋玉如果沒有激烈反擊,一但襄王擔心后妃被誘拐,恐怕宋玉的下場會比屈原還慘。雖然這只是篇文章,登徒子卻宋玉的撇清自保,無端惹得一身腥。各位也知宋玉是辯辭,登徒子這樣就算好色?我看他定然死不瞑目。

柳下惠則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姬姓,展氏,名獲,表字禽、一字季,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諡號,所以后人稱他「柳下惠」。簡單講,他活著時候叫展獲、展禽,和孔子交好。

他弟弟叫展跖,是《莊子》盜跖篇的主角,擁有九千徒子徒孫的流寇盜跖,孔子前去勸降,還被他辯得大敗而返。大家都說柳下惠坐懷不亂,展跖卻是到處搶女人,后代婦人被誘拐淪為娼妓者,以為展跖才會保護她們,竟尊他為「白眉神」,無知膜拜。

坐懷不亂的故事,最早見於漢代的典籍,例如《孔子家語》提到,有次暴風雨,隔壁婦人來敲門求遮避,魯國某男子以孤身在家,拒不開門,婦人哀求他學柳下惠之不亂,這魯人竟說:「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

這還是沒提到柳下惠如何坐懷不亂,要隔一千多年,元代胡炳文之《純正蒙求》補了故事的情節,說柳下惠抱住受寒的女子,用自己身上的衣服覆住她,一整夜都「沒事」。

有人說,宋代漸嚴男女之防,胡炳文補正「柳下惠坐懷不亂」,其實也是禮教思維作祟。不管如何,柳下惠雖被稱為「聖之和者」,但春秋戰國的典籍不曾提過他的坐懷不亂。即便真有此事,柳下惠顧及婦人名節,是不會講出來的;但,難道婦人就會不顧名節,自己講她被抱了一整晚而沒事?

幾年前,我也為男人之「偷香」翻案。原來,晉代大臣賈充有個女兒叫賈午,她看上一個男的叫韓壽,偷了皇帝賜給她爸爸的名貴香料送給韓壽。這種香料是西域進貢的,味道幾個月不散,賈充從韓壽身上聞到了香味,研判女兒和韓壽必有私通,只好讓兩人結婚。偷香的,是女人。

至於「畫眉之樂」,我也提過多次。《漢書.張敞傳》的關鍵句是:「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這個擔任京兆尹的張敞,大家既然說他眉毛漂亮,那麼「為婦畫眉」就是「為了取悅太太而畫了自己的眉毛」,而不是后人誤解的「在閨房裡替太太畫眉」。

@20110627


■半面妝


「徐娘半老,風韻猶存。」講的是南朝梁元帝蕭繹的太太徐妃。這對夫妻的家務事扯不清,在歷史上堪稱奇案。

徐昭佩是將軍的女兒,蕭繹還只是諸侯王的時候,娶她為妃。傳說,徐昭佩的新娘轎子一出閣,沿途先是狂風大作,房子都被吹倒;之后,又下起暴風雪,把辦喜事的紅色帷簾都覆蓋成白色;等轎子進了夫家,大雷接著狂作,把柱子都震碎;凶兆連連。

蕭繹另有側室王夫人,早死,他很是眷戀。等他當上皇帝,徐昭佩也只從王妃升為皇妃;大概蕭繹的心中仍以王氏為后吧。

這事有點奇怪,如果蕭繹真不喜歡她,大可另立皇后,或者乾脆廢了她,但這對夫妻選擇的是嘔氣。有人說,因為徐昭佩生了個兒子蕭方等,蕭繹還蠻喜歡的,因此對徐昭佩百般忍讓,最后也是蕭方等戰死,蕭繹才對徐昭佩出手。

蕭繹之百般容忍,最有名的是「半面妝」。原來,他年輕時得病,瞎了一隻眼。《南史.后妃傳》記載:「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這徐昭佩確實潑辣兼不要命,你不升我當皇后,我就只畫半面之妝,氣你這個獨眼皇帝老公。

其次,史書還記載,愁悶至極的徐昭佩,常與宮女喝酒,蕭繹幾次來探視,她就吐在皇帝老公的身上。這事其實也是怪,因為他們既然不合,蕭繹應該不會常來看她;就算來了,兩人也不會靠太近,徐昭佩還真丹田有力,每次都能吐到蕭繹身上。

史書就是這樣的,人如果因某個缺點而被視為不好的,一定還會出現更多缺點。話說徐昭佩先被形容為相貌平凡,卻又說她數次私通。最先是和荊州後堂瑤光寺智遠,之后是蕭繹的親信暨季江,另與美男子賀徽在普賢尼寺的枕頭題詩贈答。

其中的暨季江最不堪,和徐昭佩私通之餘,還多次對人說:「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這話當時或許沒什麼,誰也沒想到「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竟流傳一千五百年之久,無意間讓徐昭佩成了歷史名人。

前文提到,兒子蕭方等戰死之后,蕭繹才對徐昭佩出手。他先以皇帝之尊,編輯了一本名為《金樓子》的書,竟把徐昭佩私通的行為公告天下,徐昭佩心知皇帝老公不會放過她了,才投井自盡。

蕭繹自命讀書人,除了寫書,也利用皇帝的身分,蒐集了一大堆書,卻在京城被圍之際,下令全數燒掉,據稱總數達十四萬卷。世人都怪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文化界批的先是項羽攻入咸陽燒掉國家圖書館,其次便是蕭繹之焚書。

@20110627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無知下鬼

近日冷眼看職場風波,竟給我看出幾個為虎作倀的。這倀,是種鬼,叫倀鬼。人被老虎吃了,不去怨老虎,還化為鬼魂,夜裡當先鋒部隊,排除人類的機關和陷阱,好讓老虎繼續吃人。

倀的故事,最早是唐代裴鉶說的。裴鉶很能講,像「聶隱娘」、「崑崙奴」都是他的作品。后人稱唐代小說為「傳奇」,就是因為裴鉶的小說集名為《傳奇》。為虎作倀的故事出自《傳奇》中的「馬拯」。

馬拯是個讀書人,到衡山祝融峰訪伏虎師,沒想到僧人就是虎,暗中吃了他僕人,幸好另一登山客識破,和馬拯聯手除去這隻老虎。兩人再往山裡走,真正的獵人邀他們到樹上避虎。

文中描述:「忽三五十人過,或僧、或道、或丈夫、或婦女,歌吟者、戲舞者。」他們雖是人形,其實就是被老虎吃掉之后的倀鬼。他們看到獵人的捕虎陷阱,竟怒曰:「朝來被二賊殺戎禪和,今方追捕之,又敢有人張我將軍。」便把機關破壞了,繼續前進。

獵人等倀鬼走遠,重新設好機關,果然射死稍后現身的老虎。又不久,倀鬼們跑著回來,伏在虎屍痛哭:「誰又殺了我們的將軍?」

各位朋友,文以載道啊;裴鉶接著寫道:「二子怒而叱之曰:『汝輩無知下鬼,遭虎囓死,吾今為汝報仇,不能報謝,猶敢慟哭,豈有為鬼不靈如是?』遂悄然。忽有一鬼答曰:『都不知將軍乃虎也,聆郎君之說,方大醒悟。』就其虎而罵之,感謝而去。」

我就愛讀馬拯罵那「無知下鬼」四字,見人生多有為虎作倀者,「為鬼不靈如是」,真是好氣又好笑。大抵,職場上總有養狗之人,時而放狗咬人,這狗自以為是將軍虎,加上幾個為虎作倀的,便可攪得天下大亂。

這倀鬼,喪盡天良至極。清末寫《廿年目睹之怪現狀》的吳研人,另在《趼廛筆記》提到,他家鄉廣東佛山有人賣全套虎骨。老人家流淚說著,太太和長子長媳都是被這老虎吃了,太太化為倀鬼還托夢要小兒子去祭拜,還好途中遇人指點,才沒被誘殺。看,成了倀鬼的母親,連兒子都不放過。

順道聊些常識。如果你要上山打老虎,最好先把自己灌醉,聽說老虎不吃喝醉之人。打虎之前,可以擺些衣物先引開倀鬼。倀鬼也愛吃酸的,蜜餞可讓他們忘了替老虎尋找受害者。

除了為虎作倀」,「與虎謀皮」也怪怪的。

宋太宗命人編輯的《太平御覽》,曾引《符子》一書說,魯國國王想重用孔子,先問左丘明:「你看,我該不該先問問三桓這三大老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聖人,你用他,必定有人被擠掉位置,多半就是這三桓;你拿該不該重用孔子的事,去問三桓,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謀羞』嗎?」

羞,羊肉大餐。左丘明舉例,有人愛穿狐裘、愛吃美食,分別和狐狸、羊群打交道,請狐狸讓他剝皮,請羊讓他烹食,「與狐謀皮、與羊謀羞」的結果,是十年沒穿到狐皮大衣、五年沒吃到羊肉大餐,因為狐狸和羊都躲起來了。

「與『狐』謀皮」怎會變成「與『虎』謀皮」,我不得而知,卻不覺得奇怪。世間老虎不多,為虎作倀的卻很多;和狐狸打交道沒什麼危險,那些倀鬼偏要把我們送入虎口。與虎謀皮,定然也是人間倀鬼濫改成語的伎倆。

@20110625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熊熊大火


網路上有人問:為什麼不是牛牛大火,而是熊熊大火?這是有趣的問題,我看學者引經據典,找出語詞出處,卻沒有解答熊和火的關係。

先來釐清我們的能力吧;這個「能」,其實指的是一種和熊很像的動物。《說文解字》:「能,熊屬,足似鹿。」還說這種動物骨頭硬,所以稱「賢能」;身體強壯,所以稱「能傑」。那麼,所謂的「能幹」,或許本來的意思是說:能,這種動物很會幹?

至於「熊」,《爾雅.釋獸》:「熊,虎醜。」醜,類也;說牠像虎。《說文解字》:「熊獸似豕,山居冬蟄。」又說牠像豬;冬蟄,是說牠可以冬眠。「熊」,就是從冬眠中甦醒的「能」,下方四點就是火,指牠延續了生命之火。

遠古之時,有個由「少典」領導的部落,某日「少典」被巨熊引入深山,殺死熊族的死對頭,之后和其它部落作戰時,都能到森林呼叫大熊小熊幫忙,族人都誇說:「我們有熊。」黃帝,大家都說五千年前的人,雖是天下共主,出身就是這個有熊氏。

能和熊這兩種動物,我們必須一起理解,講完能力、生命之火和族裔,才能體會為什麼不是牛牛大火,而是熊熊大火。熊熊,可以用來形容旺盛的火光,也可以用來形容雄壯氣勢,當然可以用來形容威武的陣容。

例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從槐江之山南望昆崙山˙,「其光熊熊,其氣魂魂」。又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云:「清飆凜凜,壯氣熊熊,各竭誠義,遞為雌雄。」更有唐代王光庭《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詩云:「虎貔紛儗儗,河洛振熊熊。」

總之,熊字代表的是能力和強勢;「維熊維羆」是生兒的夢兆,羆,也是熊的一種。熊字也有斥罵的意思,例如「我狠狠熊了他一頓」,網路上流行的用詞便有「熊幹」。當然,也有不怕死的人,會去強化熊的動作笨拙,發明了「人熊被人欺、馬熊被人騎」的言語,終非主流。

至於網路流傳的這張照片,和我們記者這行業有關。

我初始讀的資料,說是一名日本記者(或攝影師)露營,圖中大熊入侵帳蓬,他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按下快門,而不是逃生。后來我想確認此事,也想知道那名記者或攝影家是生是死,一直未能如願。朋友們如果有這方面的資訊,十分歡迎補正。

@20110621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梅子熟也


孫悟空之緊箍,雖是他自己戴上,唐三藏卻是說了謊。《西遊記》裡,孫悟空被稱作「心猿」;三藏騎的白馬是西海小龍王,被稱作「意馬」。這心猿意馬,真是需要一番功夫才搞得定,即使在道教,同樣上演「師父騙徒弟」的戲碼。

話說東漢有個叫魏伯陽的,練成了可以升天的長生不老丹,假裝拿狗試驗。狗一吃卻死了,魏伯陽跟著吃一顆也沒了氣息,在場的三名弟子只有一人不信邪,也把不老丹塞進嘴裡斷了氣。等另兩名弟子驚惶下山,魏伯陽便活過來,取出口中的不老丹,餵食暫死的弟子和狗,兩人一犬快樂升天。

這是葛洪《神仙傳》的故事,但魏伯陽確有其人,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留有練丹秘笈的化學家。他的秘笈叫《參同契》,又名《周易參同契》,用周易來講解修道和練丹之法。

同是東漢人的徐景休,箋注《參同契》時提到:「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勻鼻端之息,臥則抱臍下之珠。久而調習,無有間斷,方是端的工夫。否則心猿不定,意馬四馳,神氣散亂於外,欲望結丹,不亦難乎!」心猿不定,意馬四馳;這便是「心猿意馬」的由來。

《西遊記》畢竟是講玄奘和尚西行取經的故事,提到「心猿意馬」的時候,用的仍是佛家語言。孫悟空戴緊箍,見於第十四回,回目為「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師父騙徒弟戴上刑具,雖稱「心猿歸正」,其實是下了重手。

這緊箍,是路旁不知名老母送給唐三藏的,還傳他一篇咒,喚做「定心真言」,又名「緊箍儿咒」,要他暗暗念熟、牢記在心,不可泄漏。故事中,唐三藏認定這老母是觀音菩薩;故事外,讀者推敲這「緊箍儿咒」就是「唵嘛呢叭咪吽」,是密宗的「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又稱「觀世音菩薩心咒」。

《西遊記》第十四回是以詩破題的,詩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無体之体即真体,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難聽望。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各位朋友如果讀它一遍,便知這是「即心即佛」的繞口令。意思是,孫悟空無須把頭上的緊箍當回事,只要守著平常心過平常日子,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關於「即心即佛」,我再舉《傳燈錄》公案如下:

大寂(馬祖道一)聞師(大梅法常)住山,乃令一僧到云:「和尚見馬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云:「馬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師云:「作麼生別?」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云:「大眾,梅子熟也。」

大梅和尚學了「即心即佛」,駐山潛習,道一和尚派來考察的僧人卻說:「師父最近改講『非心非佛』了。」這顆成熟的梅子聞言,也不理佛法了,直罵:「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換作可憐的孫悟空,如果也這般有慧根,破口大罵師父,唐三藏一定又要念幾遍咒,讓他痛到滿地打滾了。

@20110620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且待小僧伸伸腳

我愛搞懂事情,特別是文字語詞。大學時候識見差,書也弄不到幾本,一些疑惑就悶著無處問,當了大半輩子愚人。這陣子漸漸得閒,日日遨遊網路,竟似幼兒初入學,十分酣暢,迫不及待與人分享。偶有朋友留言誇稱博學多聞,我很不敢當,再三澄清只是整併資料。今天也是在網上找到《夜航船》,一定請朋友們至少讀讀它的序文,明白讀書人多愛拿學問嚇人,也體恤我只是因習得新知而雀躍,絲毫沒有賣弄的意思。

《夜航船》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名士,就是那個和唐玄宗同為「酉年酉月生」、屬雞愛鬥雞的張岱。他讀雜書得知唐玄宗因鬥雞差點亡國,嚇得也改邪歸正,成了詩人、散文家,這《夜航船》更是大部頭的百科全書,很有意思。

夜航船,顧名思義是要在船上過夜的。三教九流旅客雜處艙中,總會天南地北聊將起來;那博學多聞、賣弄學問的,常常讓人又敬又畏。因此,《夜航船》之序,起首便這麼一句:「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接著又說: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台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我在報界廿多年,常常手腳緊緊縮在一處,以極其敬畏之心,學習前輩如何處理新聞,今天讀到「且待小僧伸伸腳」,對自己多年境遇之委曲,恍然澈悟,若非人在辦公室,早就狂笑不止了。

張岱還說,他輯成這《夜航船》,「皆眼前極膚淺之事,吾輩聊且記取,但勿使僧人伸腳則可已矣。」唉,世間真理、學問何其淵博,果遇善知識,我欣喜都來不及,那還想到自己要伸腳?低劣之人若是仍不讓我伸腳,也由他吧,我再縮縮就過去了。

寫到這裡,談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盟北方七國準備聯合進攻楚國,楚成王一邊集合大軍準備迎戰,同時也派大夫屈完,替他前去質問齊軍。《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

風,有人解為雌雄誘合。我們兩國距離很遠,就算境內的馬、牛發春,各自追逐著異性,也不會遠遠跑到對方的領土,你們齊國人馬,又怎麼會跑到我們楚國來呢?

我挑的已是傳統儒家最像樣的解釋了。還有人說,風是走失的意思;那麼,馬牛又為什麼會走失?也有人說,風的古字是凬,是女人張開腿,口內之一是男人的陰莖,所以才是交合;風馬牛的學問,更是愈扯愈深。

那麼,看看張岱的《夜航船》怎麼說:「馬喜逆風而奔,牛喜順風而奔,北風則牛南而馬北,南風則牛北而馬南,故曰『風馬牛不相及』也。」哈哈,朋友你覺得呢,有沒有讓那些大儒者伸不了腳?

@20110619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周大官人

初,尚書令左雄薦冀州刺史周舉為尚書;既而雄為司隸校尉,舉故冀州刺史馮直任將帥。直嘗坐臧受罪,舉以此劾奏雄。
 
周舉因左雄的推荐,當了尚書。左雄後來又推荐馮直當將軍,但馮直曾犯貪汙罪,周舉便彈劾自己的恩人左雄。
 
雄曰:「詔書使我選武猛,不使我選清高。」舉曰:「詔書使君選武猛,不使君選貪汙也!」
 
左雄說:「皇上要我推荐的是武猛之人,不是選清高的。」周舉反駁道:「皇上要您推荐的是武猛之人,不是選貪汙的。」
 
雄曰:「進君,適所以自伐也。」舉曰:「昔趙宣子任韓厥為司馬,厥以軍法戮宣子僕,宣子謂諸大夫曰:『可賀我矣!吾選厥也任其事。』今君不以舉之不才誤升諸朝,不敢阿君以為君羞;不寤君之意與宣子殊也。」
 
左雄氣道:「當年我也推荐了你,簡直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周舉說:「春秋時候,晉國大夫趙宣子任用了韓厥,韓厥卻以軍法制裁趙宣子的家僕,趙宣子非但沒生氣,還說:『大家可以恭喜我,我選對了韓厥,他果然勇於任事。』左恩人,您這次推荐的人不好,我不敢苟同而讓您蒙羞,沒想到您和趙宣子是不同的人。」
 
雄悅,謝曰:「吾嘗事馮直之父,又與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是吾之過也!」

左雄道歉,說道:「雖然我曾當過馮直他爹的部屬,也和馮直交好,但周舉這次彈劾我,的確是我錯了。」

以上見載於《資治通鑑》,東漢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8年)的事。我花時間摘錄,還不止敬周舉之大義凜然。

同在春秋,公子重耳出亡挨餓,介之推割肉餵食,重耳後來成為晉文公,介之推陪母親隱入綿山,晉文公某日想起忘了封賞,竟以火燒山的笨方法逼介之推下山,這對母子抱著柳樹活活被燒死。慚愧的晉文公下令,每年這個時節不准升火煮食,還用那柳木製鞋,看到就哭著說:「足下,足下!」

這是「寒食」的由來,直到東漢都還是超級大節日,和介之推特別有淵源的州郡,竟長達一個月不敢升火,大家生食的結果,老弱及嬰幼兒死了很多。

唉,就是前面提到那位周舉先生不忍心,到介之推廟燒了祭文,聲稱取得介之推的同意,老百姓才敢於升火。「寒食」也慢慢減為七天、五天、三天,到唐宋兼有「清明」之節慶,今日則全無「寒食」,只剩沙拉吧供大家留念。

@20110619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馬家公案


台灣馬英九總統的祖籍,中國學者考證是湖南湘潭,他則自認陝西扶風客家人,是東漢光武帝時名將馬援的后代。馬援受封伏波將軍,三女兒還成了明帝的皇后,馬英九每年到苗栗馬家庒祭祖,會在伏波廟上香。這陣子,中國和越南關係緊張,曾伐交趾的馬援更是爆紅,常被提起。

馬氏遠祖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大臣趙奢,趙氏本是嬴姓,后來趙奢受封馬服君,子孫改為馬氏,慢慢姓與氏不再區分,他們便姓馬。有人因而說,馬英九本姓趙。但我並不是要談馬英九的姓,而是他遠祖馬援相關的一些人事。

我貼了百度百科這張馬援畫像,很多人不識,但「馬革裹屍」、「老當益壯」這兩個成語,都是他先講出來的,為的是向光武帝劉秀請纓。他哥哥叫馬余,死得早,留下兩個孩子馬嚴、馬敦,馬援常寫信告誡作人的道理,要他們慎選學習的偶像,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你看,這位老將軍真能講,又創了一個成語。

七歲喪父的馬嚴,經叔叔嚴加看管,也成允文允武的重臣,但名氣沒兒子馬融響亮。馬融算一代大儒,常有上千人跟在他身邊求學問。《後漢書》形容,他講課時會垂掛紅紗,還有人在一旁奏樂,很強調氣氛。

馬融教出一個比他強的鄭玄,當鄭玄學成離去,馬融嘆道:「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怪吧,這家人就是會創造成語,「吾道東矣」就是馬融說的。宋代理學家程顥的學生要回福建時,他也學著說:「吾道南矣。」道南,后來甚至成了理學的另一個名稱。

接下來我要聊的,是兩個直接和馬援、馬融有關的公案,沒有對馬英九先人不敬的意思。

先講馬援,他最后一次是遠征交趾,途中學會了擂茶,還吃了南方特產的薏仁。他覺得薏仁確有治風濕的功效,命人挑些又大又白的,準備帶回中原。稍早,京中政敵便已攻訐馬援,光武帝派女婿梁松前來削他爵位並接管兵權,梁松還沒到,馬援先已病死,梁松仍不放過他,回報光武帝說馬援搜括一些又大又白的珍珠。

這是歷史有名的奇案之一,后人傾向相信馬援蒐括的是薏仁而不是珍珠。但因為光武帝只是不再追究,並沒有替馬援全面平反,總是美中不足。

至於馬融,《後漢書》評他時,講了這麼一句:「知識能匡欲者鮮矣。」讀書就能匡正欲望嗎?我自己也做不來。不過,另依宋太宗時編纂的《太平廣記》,馬融的人品就有些那個了。

這部充斥軼聞的書,在「算術」的篇章中寫道:鄭玄跟了馬融三年,連面都沒見到,某日馬融遇難題解不出來,其它學生推荐的鄭玄竟然解開了,馬融從此對鄭玄刮目相看。等鄭玄學成求去,馬融表面上說「吾道東矣」,實則嫉妒他的才能而追殺之,幸好鄭玄以更高明的八卦算術,躲入橋下,並以木鞋墊坐於水中,馬融算出他在「水下土上而據木」,勢必活不成,才沒再追殺。


@20110614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意如劍在


李白、杜甫丶張旭丶顏真卿丶吳道子丶斐旻丶公孫大娘等人關係複雜,我搞不太清楚,只好視之為謎團。但,那是男女劍客笑傲的武林盛世,也是藝術史上極輝煌的年代。

先說這堆人都死了之后,唐文宗曾下詔,明定李白之詩、張旭之草書、斐旻之劍舞為「三絕」。三人在世時,應該都有交情,像李白曾從斐旻學劍,張旭與李白時有往來。

我的疑惑從張旭開始。這位「草聖」,媽媽是虞世南的外孫女,虞世南的書法是跟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學的,但他似乎渾沌多時,直到看了公孫大娘舞劍,突然悟出書法的大道理,草書寫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各位,「詩仙」李白都向斐旻學劍了,張旭又和李白交好,為什麼是看公孫大娘舞劍才頓悟?

斐旻是軍人,大家稱他斐將軍,王維曾作詩贈他:「腰間寶劍七星紋,臂上雕弓百戰勛;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他的劍舞既見重一時,我不懂,張旭怎麼沒見過?或者,張旭見過了,卻怎麼沒感悟?

不過,輩分稍晚的顏真卿,他先學褚遂良的書法,再赴洛陽求見張旭討教,作品之一的《斐將軍詩》,聽說也是把斐旻的劍意寫進來,我這外行只能說:「很有看頭。」

這些人活著的時候,另一種「三絕」的說法是,吳道子的畫、張旭的草書,以及斐旻之劍舞。

《獨異志》記載,斐旻母喪,求吳道子作壁畫,吳道子一定要先看舞劍,斐將軍只好脫了喪服,抜劍起舞。文中形容,他擲劍入雲數十丈,「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吳道子看得極爽,拾筆作畫,果然一氣呵成。

吳道子、張旭分別從斐旻、公孫大娘的劍舞得到靈感,那麼,這對男女大劍客到底有沒有比劃過?

關於公孫大娘,名字和年籍都不詳,但「詩聖」杜甫應該是不會說謊的,他證明確有這麼一個很能舞劍的奇女子。各位讀唐詩,一定知道他這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文提到他小時候看過公孫大娘舞劍,老來竟能再看她弟子李十一娘舞劍,「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唐人寫的《明皇雜錄》,也記載唐玄宗時,公孫大娘常入宮教舞並且表演,她編的劍舞不只一種,杜甫看的是《西河劍器渾脫》,另有《斐將軍滿堂勢》等,可見公孫大娘是知道斐將軍的劍法,也才能編成劍舞,至於兩人是否見過面,是否比劃過,後人就不得而知了。

斐旻、斐將軍也曾出過糗。他在北平當兵時,一天之內射死卅一隻老虎,難免得意,老者卻說:「你射的是彪,不是虎。」還引他去尋真老虎。隔不久,一隻不算大的老虎出現了,斐旻才要拉弓,就被虎嘯驚到跌跤。哈哈,也許他這樣才棄射習劍,還當上將軍。

各位如果還有興趣,可以比較這兩件書法作品,一是張旭的《古詩四帖》 ,一是顏真卿臨本的《裴將軍詩》。如前所言,張旭算公孫大娘這派,顏真卿算裴將軍這派;你看哪個強?

@20110614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貴妃雞

提到唐玄宗玩掉一代盛世,大家一定以為是他寵愛楊貴妃,但我偶讀《神雞童謠》,循線在網路查訪,發現真相可能不是這樣。

先講明末清初的名士張岱,他曾自為墓誌銘,這樣形容自己:「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他的父祖輩都當大官,年輕時候過著放蕩生活,包括以極高的賭金和人鬥雞。但是,他在《陶庵夢憶》之《鬥雞社》篇寫道:「一日,余閱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鬥雞而亡其國。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酉年生,屬雞;張岱讀的是什麼野史不重要,重要的是民間認為唐玄宗是鬥雞鬥掉大好江山。

回到《神雞童謠》,全詩如下:「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

這個賈小弟,正是因為很能鬥雞,唐玄宗封他官,隨時帶在身邊,賈小弟的父親過世,一路都有公門中人扶喪,雖見隆寵,但可推估這些大小官員也而迷上鬥雞,才這般看重賈小弟。

賈小弟名叫昌,爸爸賈忠是宫中侍衛,他才十三歲卻已當了「五百小兒長」的雞坊長官,唐玄宗還替他選了姓潘的老婆。無巧不巧,這小賈太太也很得楊貴妃的寵愛,夫妻周旋皇宫長達四十年。

安祿山平日也和賈昌交遊,叛變時,賈昌夫婦沒跟上唐玄宗出京,安祿山竟在長安及洛陽兩地懸賞千金找賈昌。相關記載並未顯示安祿山是要殺賈昌,還是要他幫忙鬥雞,但我猜是後者。

這些情節出自唐代陳鴻祖寫的《東城老父傳》,他訪問了當年已是九十八歲的賈昌,文中記述的《神雞童謠》,也是唐代人所傳誦。但我先再談談賈昌,他為了避開安祿山,只好化名進了佛門,等叛亂平定了,唐玄宗竟然還想找他,後因他在佛門而作罷。

回到唐玄宗,《東城老父傳》提到:「上生於乙酉雞辰,使人朝服鬥雞,兆亂於太平矣。上心不悟。十四載,胡羯陷洛,潼關不守。大駕幸成都,奔衛乘轝,夜出便門,馬踣道穽,傷足不能進,伏入南山。每進雞之日,則向西南大哭。」

上,就是唐玄宗,他讓官員穿著朝服鬥雞,就連逃難吃到雞,還會想及以前享樂的日子而痛哭,真是太太太不像話了。

酉年酉日生的,是不是就愛鬥雞?各位朋友幫忙注意一下。但我們先解決一個公案,那就是:楊貴妃並不是唐玄宗失敗人生的關鍵;她,不如雞。


@20110612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夜半無人私語時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是唐代李商隱的《瑤池》詩,寫的是西王母和周穆王。依晉代出土的《穆天子傳》,周穆王曾由造父駕著八駿馬車至崑崙山拜會西王母,兩人喝酒聽歌,周穆王臨別許諾三年后再訪,還在南巡途中作了《黃竹歌》三首,未及再次赴約就死了。李商隱替倚窗而待的西王母問道:穆王何事不重來?

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是神、人、獸合體的怪物,《山海經》形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但民間盛傳她是天帝之女,嫦娥偷吃的靈藥就是她送后羿的;她有個外孫女,大家也熟,就是織女,牛郎織女一年一見也是她規定的;連孫悟空都偷她的蟠桃。

有些學者另考據,西王母,其實是古代青康藏高原某個母系的部落名稱,周穆王拜訪的,是這個部落的女王。但在道教,崑崙山的西王母是瑤池金母,是和蓬萊山的東王公相對應,在天帝之下分管女仙和男仙。但也有把西王母當作配偶神,說她是天帝的太太。

我費事講西王母,是讓各位朋友自行判斷,她有沒有可能和周穆王談戀愛。依《穆天子傳》,她宴請周穆王之后,主動提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毋死,尚能復來。」大意是:山再高,路再遠,你要是沒死,也可以再來看我啊。

周穆王答說:「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重點便是承諾:三年內,我一定再回到妳的疆土。不過,《穆天子傳》接著記載,西王母又講了一些期勉周穆王勤政愛民的話;有民俗學者評論,這是部落女王害羞了。

我必須再強調,這個顯然對周穆王動了情的,不是道教的那個女神。傳說漢武帝也曾在宮中設宴,屏退閒雜人等,款待這位西王母。她帶來仙女唱歌跳舞,也請漢武帝吃蟠桃,還指著一旁探頭探腦想偷窺的東方朔,對漢武帝說:「這小子,偷過我的蟠桃。」

李商隱的《瑤池》明明講愛情,很多人偏要「詩以載道」,說他不滿晚唐君王沈迷神仙之道,藉著寫周穆王讓西王母倚窗空等,提醒天子的人間責任。或許吧,李商隱本是詩謎,什麼都有可能,比他稍長的白居易,不也在《長恨歌》裡描述唐玄宗請方士尋訪楊貴妃的鬼魂?李商隱的《瑤池》,確實可能有感而發。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這是《長恨歌》裡的悲哀,我每次吟及,也要感慨再三。

碧落,是道教的東方第一重天,但一說北方之天才是真正的碧落。北方六天及其天帝分別是:碧光寒華天帝、碧液注延天帝、碧丹華天帝、碧廓慈明天帝、碧落歌音天帝、碧虛凝陽天帝。總之,他們先到天上神仙的住處找了,不見楊貴妃。

黃泉,本指挖地而得,用來飲用的黃色泉水。如同西方的「六呎之深」,「九泉之下」也指埋屍處;如果挖到九個泉那麼深,就到陰曹地府了。黃泉慢慢也不再指稱黃色的泉水,而和九泉的死亡意義結合,還特別開了一條「黃泉路」。總之,他們又到陰間去找,還是沒見到楊貴妃。

在我看來,周穆王、漢武帝和西王母都是以禮相待,就算有那麼幾絲情愫,也隱藏得很好。至於唐玄宗,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於是新承恩澤時。

@20110611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好不傷心也!


有新聞說,國外某催眠師表演時突然昏迷,台上還有三名被他催眠的觀眾,一時醒不過來。電視畫面上,那三人頭歪向同側,睡得很沈,好笑卻驚悚。事件的結局,是催眠師先被救醒,他再解除催眠,喚醒那三人。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全劇之完整版多達五十五齣,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外「遊園」、「驚夢」,傳說有年輕女郎讀了「驚夢」,感傷而死。但,聽說杭州有女伶演著演著,到了「尋夢」那齣,入戲太深,死在舞台上。

「尋夢」的唱詞很淒美,例如:「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不輸「驚夢」中的名句:「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但我想像的,是三、四百年前那女伶在舞台上的死亡樣貌。

《牡丹亭》的女主角叫杜麗娘,是南宋太守杜寶的獨生女,侍女名春香;男主角柳夢梅,后來考上狀元。故事是說杜麗娘家教嚴,花園也不得隨便進入,某日遊園大開眼界,生了許多感觸,還夢到男子持梅枝而來,醒后復有尋夢之遊,終究抑鬱而死,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牡丹亭旁。

三年后,柳夢梅無意間發現畫像,杜麗娘入夢要他掘棺,果然死而復生,恩恩愛愛。接著是柳夢梅先赴京趕考高中狀元,再尋往杜寶官所,告知要娶他活過來的女兒。杜寶以為詐騙集團,先關進牢裡,等京城傳來柳夢梅確為狀元,他才放人,但柳夢梅與他女兒的婚事,還鬧到皇帝面前仲裁。

話說回頭,「尋夢」那齣戲之所以會唱死人,主要是杜麗娘重返花園,尋不到那夢中與她相愛的男子。我錄幾段唱詞如下:

【尹令】那書生可意呵,咱不是前生愛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則道來生出現,乍便今生夢見。生就箇書生,恰恰生生抱咱去眠。那些好不動人春意也。

【豆葉黃】他興心兒緊嚥嚥,嗚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兒周旋。等閒間把一箇照人兒昏善,那般形現,那般輭緜。忑一片撒花心的紅影兒弔將來半天。敢是咱夢魂兒廝纏?咳,尋來尋去,都不見了。牡丹亭,芍藥闌,怎生這般悽涼冷落,杳無人跡?好不傷心也!

【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箇梅根相見。(倦坐介)(貼上)「佳人拾翠春亭遠,侍女添香午院清。」咳,小姐走乏了,梅樹下盹。

【尹令】和【豆葉黃】,兩曲都是杜麗娘這旦角唱的;【江兒水】也是,但接著(貼上)指的是婢女春香走上舞台,一面說著:「小姐一定是走累了,怎麼就在梅樹下打起瞌睡了?」 

各位朋友,你知道我怕什麼了嗎?我怕的是,那女伶就是演到梅樹下瞌睡這段,就這樣沒醒過來了。


@20110606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玉石俱焚

玉石俱焚?我想了好幾天,搞不懂這兩個東西為什麼要一起燒,更不知要多熱的火才能燒掉它們。日前在辦公室提問,同事們一樣莫名其妙,最后還是我胡亂查了資料,猜測它講的是在位者領導無方會搞死人。

話說帝堯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兩對兄弟,分駐四方,以天象制法,就是觀察天象的日官,世代相傳。這羲氏及和氏,有時合稱羲和氏,並不是神話中的太陽之母羲和,或是為太陽先生駕馬車的羲和。

到了夏朝仲康為帝時,這些羲先生、和先生不太本分,經常飲酒作樂,怠忽了職守,仲康因而命令胤先生前往征伐。《尚書》之「胤征」篇,就是胤先生出發前對士兵的講話,原文如下:

「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昆岡,指的是昆崙山。如果昆崙山起了大火,不管是美好的玉,還是庸俗的石頭,都會被燒掉;天子的官吏,羲先生、和先生他們如果失德,危害比昆崙山的大火還烈,老百姓不分好壞,也都會沒命。

哈哈,如果我的白話文八九不離十,玉石俱焚並不是敵對兩人的同歸於盡,而是好的壞的都被那失德無能者搞死。

順便聊一下夏商周的夏。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聽說禹也想傳給賢者如皋陶,但皋陶婉拒。接下來就有歧義了,一說禹指定益為繼承人,但人民擁戴禹的兒子啟,總之最后是啟平定天下接了班,禪讓成了世襲,開啟了所謂的夏朝。

夏朝始祖是禹,第二代是啟,到第三代的太康就有麻煩。傳說,太康愛四處去玩,部落首領之一的后羿便廢了他,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帝,政事實際由后羿操控。有一種說法是前述羲先生、和先生不服后羿弄權,后羿便假仲康之名,派胤先生前往討伐。

各位想起來嗎?后羿被寒浞殺了,第四代的仲康死后,由兒子相繼為第五代夏帝,寒浞的兒子殺了相,但是懷孕的相太太逃回娘家,生下少康。沒錯,接著就是我們小時候讀的「少康中興」,殺了寒浞一家,奪回政權,是夏帝之第六代。

這后羿,也出現在射日的神話。相傳古時有十個太陽,百姓被曬得暈頭轉向,堯成為天下共主之后,請來后羿射日,幸好堯先偷掉一箭,也為天下留了一個太陽。這個射日壯士,是嫦娥的人間丈夫,和夏代的后羿並不是同一人。不過,誰知道呢?畢竟都有那麼一些不可考的成分。

@20110605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我愛的這兩句,出自宋代詞人趙令畤《清平樂》:「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搓得鵝幾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雲魂。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但,更早「斷送一生」的,是唐代的韓愈、韓退之。

韓愈《遊城南》云:「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贈鄭兵曹》又云:「尊酒相逢十載前,君為壯夫我少年。尊酒相逢十載後,我為壯夫君白首。我材與世不相當,戢鱗委翅無復望。當今賢俊皆周行,君何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萬事無過酒。」

韓愈「斷送一生惟有酒」、「破除萬事無過酒」這兩句都很有味,宋代還有王安石拿來作文章,寫道:「酒,酒,破除萬事無過,斷送一生唯有。」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此事,稱讚:「不損一字,而意韻如自為之。」

另外,比王安石小二十來歲的黃庭堅,也有詞作《西江月》云:「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宋代最捧韓愈的,是蘇東坡;他們都是所謂古文運動的「唐宋八大家」,但韓愈的人品有爭議。有人說他不耐窮,《祭十二郎文》出名之后,不拒豪室之求寫墓誌銘,受贈豐厚,被譏「諛墓」。

我對這位韓文公是不敢褻瀆的,但很好奇他的飲酒人生。我想,會寫「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的,即便不是神仙中人,也定非大奸大惡之人。

傳說「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是韓愈的姪孫,韓愈有次命他演示道術,他聚土成堆,很快開了一朵碧花,花瓣上有金字寫著:「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動問,韓湘子說:「天機不可洩漏。」

過幾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表》惹火唐憲宗,貶為潮州刺史。途中某日大雪紛紛,馬難以前行,不知路在何方。韓愈徬徨之際,韓湘子突然現身說道:「這裡就是藍關。」韓愈多有感慨,替韓湘子補成前詩,詩名《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也許因此看開了,韓愈到了潮州之后,和禪宗的大顛和尚交遊,民間更傳說他也成了道教的神仙。

@20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