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焉能生臣殺臣貴臣賤臣富臣貧臣


漢順帝禮賢下士,千辛萬苦請來樊英,樊英卻不太鳥他。帝怒,謂英曰:「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君何以慢朕命?」

英曰:「臣受命於天。生盡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臣見暴君如見仇讎,立其朝猶不肯,可得而貴乎?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萬乘之尊,又可得而賤乎?陛下焉能貴臣,焉能賤臣!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  

好友老王臉書上寫著:「沒有辦法後退,也前進不了。那就仰望天空吧。」我境遇相同,讀了難受,一查這叫「進退失據、進退無據」,典故正在樊英。

樊英原本隱於壺山,學生從四方湧來。有一次,有暴風從西方吹來,樊英對學生們說:「成都火災。」便喝了口水往西噴去。後來有人從蜀郡來,言及成都大火,正是樊英噴水那天。來人還說,當時有黑雲從東邊襲來,瞬間轉為大雨,火災得以撲滅。

順帝永建二年,樊英被請到京城。某天,皇宮有鐘不敲自響,公卿大臣們無人能解,便去詢問樊英。樊英說:「蜀岷一帶發生山崩了,山是銅,為母,母親崩,所以兒子鳴。」隔一陣子,果有奏章提到蜀岷山崩,幸無災情。

先前,順帝和樊英殿前對槓後,對他就很禮遇,永建四年更行師傅之禮,樊英恭謹接受,但也沒有什麼治國謀略,友人張楷對他說:「天下有二道,出與處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輔是君也,濟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要就不事君,事君就該拿出本事,你現在這樣子,正是「進退無所據」。張楷不了解,這般誤責他;《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在《樊英傳》未加評論,只接著舉例,說明樊英其實是進退合宜之人:「潁川陳少從英學。嘗有疾,妻遣婢拜問,英下床答拜。怪而問之。英曰:『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其恭謹若是。年七十餘,卒於家。」

陛下焉能生臣、殺臣、貴臣、賤臣、富臣、貧臣?果如樊英之「進退失據」,胸襟必有其方圓,我的境界還差遠了,只能說是「進退維谷」。

維,是;谷,窮、困。《詩經.大雅.桑柔》:「瞻彼中林,其鹿甡甡。朋友已譖,不胥以谷。人亦有言:進退維谷。」林中好多自在的鹿啊,哪像我,朋友也都走遠了,進與退都是困境了。

進退維谷,也可用在不知怎麼接話。不知情的晉孝武帝問殷仲堪:「是不是有個殷先生患有精神病,床下螞蟻走動,會聽成牛打架?」其實那人正是殷仲堪的父親,《世說新語》記載:「仲堪流涕而起曰:『臣進退維谷。』」


如果問我和老王:「你,進退失據嗎?」我和老王應該會說:「我不知怎麼回答你;我,進退維谷啊。」

@20110426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機關算盡太聰明


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九卦是《小畜》,卦象是「乾下、巽上」,卦辭曰:「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乾三連、巽下斷」,各位可想像《小畜》六條平行線的第三條斷了,其它五條都是實線。本來密雲不雨,但乾是天、巽是風,風行於天上,氣候不好不壞,也算亨通,一陰畜於五陽,所以是小畜。《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大家就修文養德待之吧。

我去年買了幾本易書,覺得該讀讀這些東西了,但沒多久就束諸高閣,實在是竅門未開,或許退休後發憤圖強,再為各位斷吉凶。今日,我是從「機關」二字發想,google幾番,竟由《易林》來到《小畜》。

漢代《易林》的作者是誰,到胡適都還在打筆仗,我們姑且沿用傳統說法,就當他是焦贛。《易林》有兩大特色:第一,把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再演出六十四卦;第二,它的卦辭多為四言,有如詩歌。例如《小畜》之六十四卦,其中第四卦《蒙》卦,《易林》卦辭為:「機關不便,不能出言。精誠不通,為人所冤。」

「機關不便,不能出言。」不能講話,那麼,機關就是嘴吧了?戰國時代孫臏、龐涓的老師著有《鬼谷子》,其中《權》篇云:「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歷來引《易林》來佐證《鬼谷子》,強調嘴吧才是「機關」,不是心。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仙境,仙女唱歌跳舞,暗示他在凡間身邊女子之命運,其中一首《聰明累》這樣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一般以為,這《聰明累》唱的正是那王熙鳳的人生,通俗的用法為「機關算盡太聰明,誤了卿卿性命。」此處的「機關」,是用心思去盤算出來的計謀,已非人體器官,不是心,自然也不是口。

其實,我的google歷險中,古代醫書常提到「機關」,卻也不是心或口,有的說它是骨關節,有的說它是耳下八分的穴道,我仍然貼給各位參考:

稱「機關」為骨關節,如《骨釋》云:「凡肘、腋、髀樞兩端相接骨,通曰機關,亦曰關。」《素問》厥論云:「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關節靈便與否,多與足陽明胃經有關。《素問》痿論云:「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稱「機關」為穴道,如《千金要方》云:「卒中風口噤不得開,灸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千金翼方》云:「凡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兩者內容相同。根據這點,《針灸資生經》等醫書,便將「機關」當作「頰車」二穴的別名。

我的朋友,如果你讀到這裡,還沒有因為過於枯燥而遠離,恭喜你已成儒醫。哈哈,機關算盡太聰明,是心是口,是關節是穴道,隨處皆可算計,無處不能救人。至於它是器械之靈魂,乃至淪為政府之部門,已非你我關切所在。

@20110424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小三


日昨聽聞某新聞主管不知「小三」,初始覺得太過狀況外,但他開口問了,至少有求知慾,是搞新聞不可少的。依我看,多數人只知「小三」是中國網友用來稱第三者的,是近年的事,至於緣何而來,也沒人說得清楚。

我聽說,「小三」是這麼來的:店東請了掌櫃的,少不了幾名店小二跑龍套,如果臨時要再增加成員,不從小三稱起,難道要這人也當掃灑的店小二?哈哈,以上是我編的,以下講的也和「小三」的由來無關。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昂;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這首「小星」,出自《詩經》國風‧召南。我先試著避開爭議,解讀如下:「天空裡只有幾顆小星,我卻在微弱星光下趕路,實在是命不如人。」

漢唐大儒既然視此詩歌為治國平天下的經籍,箋注便常有出人意表之處。例如《毛詩序》說,這是王后不忌妒,讓三五小妾一同服侍君王。《鄭玄菚》把夫人轉化為大臣,講的還是忠誠事君的大道理。

這派,把「夙夜在公」的「公」視為君王,並強調西周時期還沒有「命運」的概念,主張「寔命不同、寔命不猶」的「命」,就是王命。寔,實也;寔命,不同位階臣子所肩負的不同使命。

另一些人反對詩歌政治化,認為這首詩是寫小官吏半夜趕路,唉嘆自己命不如人。「抱衾與裯」的「抱」,他們解為「拋」,是離開棉被的意思。不過,新派的胡適另有主張,說是描述西周妓女生活的詩,「抱」字自然不是「拋」了。

我的朋友,你看懂我說的嗎?我都想要放棄了。但那「小星」,因為唐宋以來官方採納《毛詩正義》,就成為「妾」的代名詞,我既然想聊「小三」,只好繼續在這些爭議中掙扎。

除了「小星」,「如夫人」也是「妾」的代名詞。《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但要注意,社經地位到某一程度,且正式舉行儀式所納的妾,才能稱「如夫人」。

現今政治人物,私納小星者不乏其人,雖法律所不允,同儕私下場合遇著「二嫂」,文雅的人也常稱聲「如夫人」,或連「如」字省了,彼此心照不宣。

如夫人可以不只一位,彼此也有稱謂,也可以想成是小三、小四、小五的禮儀規範。《爾雅》釋親:「女子同出,謂先生爲姒,後生爲娣。」同出,就是同嫁一人為妾,年長者稱姒,年幼者稱娣。

最后聊聊「娥皇」和「女英」,她們是堯的女兒。我們先接受舜是好人,沒有和堯之子丹朱爭皇位的說法,才能相信堯把這對女兒嫁給舜,而且姐妹同事一夫並無嫌隙。

舜三十歲娶了她們,一百零一歲南巡死於蒼梧,娥皇和女英相迎途中聞訊,淚水斑駁了青竹,度湘水時更悲傷失足而溺斃。那竹,便是湘妃竹;娥皇、女英也分別成為屈原在《楚辭》寫的「湘君」成了「湘夫人」了。

有關「湘君」、「湘夫人」之考據,爭議並不少於「小星」,我姑且不提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著這題目探索下去。現在的問題是,湘夫人女英,難道我們也要稱她「小三」?

@20110423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杏壇VS.杏林


杏壇,教育界;杏林,醫界。記者同事有時搞混,我快退休了,找機會就從典故聊起,也許能幫助記憶。

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對自己子孫反而沒轍。例如南宋紹興年間的47代孫孔傳,著了1本《東家雜記》,其中《杏壇說》提到:

「昔周靈王之世,魯哀公之時,夫子車從出國東門,因睹杏壇,逡巡而至,歷級而上。弟子侍列,顧謂之曰:『茲魯將臧文仲誓盟之壇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來春復秋,夕陽西去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

大意是說,孔子登杏壇,懷念魯將臧文仲,作了這麼1首讀來還蠻順口的「7言絕句」。問題是,這樣的詩歌體裁,至少是魏晉才見;春秋時的將軍也都駕著馬車,還發展不出將軍與戰馬的「人馬情」。孔傳先生之鬼扯淡,很讓老夫子臉上掛不住。

不過,當時正值宋室南渡之戰亂,孔傳奉命,把山東曲阜孔廟的部分文物謢至浙江,是為南宗,於孔氏一脈不是沒有貢獻。至少,他這篇《杏壇說》也沒有造成歷史上太大的變動,反而是愛開玩笑的莊子,2000多年來,把這「杏壇」鬧得人仰馬翻。

《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按晉人司馬彪之注:「緇幃,黑林也。杏壇,澤中高處也。」很單純,偏偏有人硬說,孔家大院就是老夫子當年講學處,因而植了杏樹築了壇。到北宋,45代孫孔道輔上書,奉准在孔廟前建壇,更直名「杏壇」。

各位看出來了吧?「杏壇」有了「孔府」和「孔廟」兩個出處,自然難免正統之爭。「孔府」派的,便進一步描述了孔夫子30而立那年,在自家院子築土壇收學生,撫著特地移植來那株銀杏的情景。只聞夫子道:

「銀杏多果,象徵著弟子滿天下;樹桿挺拔直立,絕不旁逸斜出,象徵弟子們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治病,象徵弟子們學成後,可以有利於社稷民生。這講壇,我們就取名『杏壇』吧!」

話說回頭,《莊子,漁父》的寫作是寓言式,講當年孔子69歲,在黑森林水池旁的高處講學,絃歌、鼓琴奏曲,引來漁父旁聽而論道。明未清初之大儒顧炎武在《日知錄》說:「《莊子》書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可惜顧炎武這話講得太晚,「杏壇」早已化虛為實,還搶盡「杏林」的風采。

宋代編成的《太平廣記》卷12神仙篇,董奉1則提到:「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

這就是把醫界稱作「杏林」的由來。董奉,魏晉時之東吳人,他的「杏林」比宋代官修的「杏壇」自然要早。不過,既是神仙傳所載,我們也只能半信半疑。

例如,這一大片杏林,後來長出許多杏果,董奉不賣,只讓人用等量的稻榖來換。多取杏果的,會有老虎追著你沿路掉,剩下的就是你原本該取的量;偷取的,老虎直接咬死,如果家人還出杏果,董奉還能把死人救活。

董奉老神仙的作為,我看來是狠了些,但也許是醫界倫理吧,我也無從置喙。

@20110422

■黃昏


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近千年來人們對黃昏的認知影響了我的人生安排,喝酒的安排

唐代李商隱講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如果夕陽近黃昏夕陽就不會是黃昏我查古籍黃昏是晚間七至九時月上柳梢頭的時分不是五至七時

也就是說黃昏比我們認知晚兩小時林逋寫暗香浮動月黃昏時辰略近那麼姜白石之商略黃昏雨必定是夜雨如我現在之醉也!

大抵,春秋戰國乃至秦,12個時辰都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漢代漸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替代。到我們這代,幾乎人人都認為黃昏是日落前後;錯已成,又如何?
 子(夜半;2324子初,2401子正)
丑(雞鳴;0102丑初,0203丑正)
寅(平旦;0304寅初,0405寅正)
卯(日出;0506卯初,0607卯正)
辰(食時;0708辰初,0809辰正)
巳(隅中;0910巳初,1011巳正)
午(日中;1112午初,1213午正)
未(日昳;1314未初,1415未正)
申(晡時;1516申初,1617申正)
酉(日入;1718酉初,1819酉正)
戌(黃昏;1920戌初,2021戌正)
亥(人定;2122亥初,2223亥正)

而所謂的5更,是黃昏過後的亥時起算,每更1個時辰(2小時),依序:亥時初更、子時2更、丑時3更、寅時4更、卯時5更。起更前,有的城市先會鳴鐘108響,提醒全城百姓。

@20110422

■春色最相撩


唐代白居易寵愛兩名家伎,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成就了千古的「櫻桃小口」和「小蠻腰」。小蠻,當然是愛跳舞那個,腰肢像楊柳般柔軟;樊素,小口唱的是白居易《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 盡日無人屬阿誰?」唱到這調子傳了下來,宋代詞牌《楊柳枝》即是。

先聊「楊」和「柳」,有人主張是兩種植物,柳枝下垂、楊枝上揚。但是,文學裡也常見「垂楊」,一如「垂柳」。也有人說,世間只有「柳」,沒有「楊」,原因是隋煬帝造龍舟遊運河怕熱,鼓勵老百姓捐柳樹植於堤上,還賜柳樹姓「楊」,所以稱隋堤、楊柳。這故事見載於宋人小說《開河記》,信不信由你。

「楊花」和「柳絮」,也許是同一物,但文學意象不同。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宋代晏殊《踏莎行》:「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晏殊子、晏幾道《鷓鴣天》:「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這楊花,形質俱重。但如宋代蘇軾《蝶戀花》:「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柳絮因風起,散入虛無中,又顯得形質皆輕。

柳,諧音留,送別時折柳,情意依依。楊柳垂堤,正可繫住行舟,也是捨不得離別的意思。唐代韓愈《奉和柳溪》:「柳樹誰人種,行行夾岸高;莫將條繫纜,到處有蟬號。」進一步擔心蟬鳴驚心。

楊柳,水岸多有,楊花逐波而去,也惹「水性楊花」之譏。元朝楊維楨的《楊柳詞》:「楊柳董家橋,鵝黃萬萬條;行人莫到此,春色易相撩。」講的更是人的心境,確實容易被楊柳撩撥。

唐代詩人韓翃的友人贈他爱妾柳氏,他某年返鄉省親,卻逢安祿山攻陷長安,柳氏毀容削髮避入尼庵。韓翃返京,作了《章台柳》尋人:「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語多猜疑。柳氏獲詩痛哭,也作了《楊柳枝》明志.「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留下文學史一段佳話。

最后不能不提,古籍稱西域之人以楊柳枝潔齒,觀世音菩蕯法相之一也有楊柳觀音,常持楊柳枝以之灑水祛疾。這般楊柳,極其純淨,我心嚮之。

照片為對岸網友楊靜的柳岸組圖之一。

@20110420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今日任風波


每次開車環島經過台東關山,都有些許惆悵。那幾年孩子小,只能說說王勃14歲就寫《滕王閣序》。或者,淺談一下別人所愛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以及我愛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總是對孩子說:「你們看,這裡就是關山」。

王勃,台灣也有水靈廟祭拜,把他和屈原、項羽、伍子胥等人,列為大禹之下的「水仙王」,因為他是溺死的。不過,這和他的生卒一樣,向來有不同說法,只讓這早逝天才的一生更加撲朔迷離。

如果採信生卒為650676年的說法,《滕王閣序》作於675年,王勃並不是14歲,而是26歲,並且隔年就死了。但這不影響他是神童、天才的相關記載。文學史上稱他「初唐4傑」之1,後來的李白、蘇軾對他的文采更是推崇備至。

先講滕王閣,它在江西南昌,唐太宗的弟弟李元嬰初建,他后來受封滕王,這樓閣也隨之稱滕王閣,但讓它天下聞名的,還是王勃這篇名作。

那天,當地太守閻伯嶼擺了送別宴,名聲響亮的王勃不巧到訪,也成座上客。閻伯嶼打算讓女婿孟某即席作篇文章露臉,其它賓客早知此意,都謝絕了僕役送來的紙筆,王勃卻一把接過來,閻老頭氣得拂袖離席。

王勃磨好墨,一下筆就有人通報閻老頭。剛開始,他覺得王勃不過爾爾,聽到寫了「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也沈吟不言;接著又來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老頭猛然站起說:「這是真的天才,這篇文章也一定會垂不朽!」旋即返席,對王勃禮敬有加。

王勃稍后還作了較不為人所知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配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風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

據說,他寫完即擲筆離去,閻老頭一干人等搖頭晃腦沈吟半晌,才驚覺最后一句少了一個字,趕緊派僕役去追問,王勃笑嘻嘻在僕役手心寫了那字,要他緊握送返滕王閣。閻老頭打開僕役拳頭卻遍尋無字,又推敲半天才知王勃少的就是「空」字,原詩應是「檻外長江空自流」。

野史還說,王勃曾在長安從曹夫人習《黃帝八十一難經》,學了醫學、易理和陰陽之術,也逐漸走上修煉之路。某日,他從山西去海南島,看望被貶為交趾縣令的父親,船快到長江馬當山時,突遇狂風暴雨,王勃端坐作詩︰「唐聖非狂楚,江淵異汨羅。平生仗忠節,今日任風波。」寫完投到水中,不一會兒江上竟然就風平浪靜了。

到了馬當山,大家上岸休息,王勃在古廟遇童顏鶴髮老者對他說︰「明天滕王閣有盛會,如果你赴宴作文,會名垂千古,並且得到探望父親的路費。」他回稱︰「這裡離滕王閣有700里路,怎麼趕得到?」老者說︰「我用馬當神風助你。」王勃拜謝上船,只見祥雲環繞,轉眼間船行數百里,隔天九九重陽果然趕到滕王閣,寫下千古絕唱的《滕王閣序》。

這段故事有些扯。首先,正史舊《唐書》記載,他是到交趾探父途中溺斃,時間應是《滕王閣序》問世隔年;其次,王勃若能投書制伏水怪,后來又怎會溺斃?但這就像《滕王閣序》作於14歲的傳聞一樣,不減損他的精采。更何況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千古之后誰悲那失路之人? 

@20110418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璇璣圖


南北朝時,蘇蕙、蘇若蘭之夫竇滔,是前秦苻堅的猛將,因不服軍令,曾被遠派甘肅敦煌煌,結識了善於歌舞的趙陽台,納為妾。後來竇滔協防襄陽,把趙陽台帶在身邊,蘇蕙拒會合,竇滔也不與蘇蕙聯絡。蘇蕙獨守空房,以5色絲線在8寸見方的錦緞上,綉下了句句迴文的《璇璣圖》,無論正讀、反讀、縱橫反覆,都可成詩。竇滔接獲錦書,離了趙陽台,與蘇蕙復合。

《璇璣圖》,除正中央之「心」字為後人所加,原詩共840字,縱橫各29字,方陣縱、橫、斜、交互、正、反讀或退1字、選1字讀,可組成34567言詩,共得7958首。

例如右上角紅色區塊,外圍順時針讀為:「仁智懷德聖虞唐,貞志篤終誓穹蒼,欽所感想妄淫荒,心憂增慕懷慘傷。」而原詩若以逆時針方向讀則變為「傷慘懷慕增憂心,荒淫妄想感所欽,蒼穹誓終篤志真,唐虞聖德懷情傷。」各位如有興致,1天搞懂1首,哈哈,可以耗掉20來年。

同為女性,唐代武則天曾為蘇蕙與《璇璣圖》撰序,宋代才女朱淑真也著有《璇璣圖記》。但歷代都有大文學家關注此事,宋代蘇東坡還仿製《菱形詩》,外圈任取1字開始,左旋右旋,讀之皆可,能得5言絕句30首,圈內10字交叉的13個字,順讀、橫讀、逆讀,可得7言絕句4首……,據說以這29字反復變化,可讀出780首詩。

至於以下這些小規模的創作,是把單首詩詞倒過來讀,詩仍是詩、詞仍是詞,也有詩變成詞,還發展成對聯。迴文,自成一門學問。

蘇軾《迴文7言絕句1首》:「紅箋短寫空深恨,錦句新翻如斷腸。風葉落殘驚夢蝶,戍邊回雁寄情郎。」倒讀為「郎情寄雁回邊戍,蝶夢驚殘落葉風。腸斷如翻新句錦,恨深空寫短箋紅。」  

蘇軾另有隨句倒讀的詞作《菩薩蠻》,246 8句是1357句的倒讀:「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香汗薄紗涼,涼紗薄汗香。手紅水碗藕,藕碗水紅手。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明末湯顯祖雜劇《邯鄲記》描寫崔氏人宮為奴,織迴文錦《菩薩蠻》思念丈夫盧生,感悟了皇帝:「梅題遠色春歸得,遲鄉瘴嶺過愁客。孤影雁回斜,峰寒逼翠紗。窗殘拋錦室,織急還催織。錦官當夕情,啼斷望河明。」倒讀重新斷句,仍然構成內容相同的《菩薩蠻》: 「明河望斷啼情夕,當官織錦催還急,織室錦拋殘,窗紗翠逼寒。峰斜回雁影,孤客愁過嶺。瘴鄉遲得歸,春色遠題梅。」  

明代女詩人張芬的7言律詩《寄懷素宙陸姊》:「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靜燈殘未得留。風冷結陰寒落葉,別離長望依高樓。遲遲月影移斜竹,疊疊詩餘賦旅愁。將欲斷腸隨斷夢,雁飛連陣幾聲秋。」點破原句倒讀構成《虞美人》詞:「秋聲幾度連飛雁,夢斷隨腸斷。欲將愁旅賦餘詩,疊疊竹斜稱影月遲遲。樓高依望長離別,葉落寒陰結。冷風留得未殘燈,靜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迴文進入對聯領域,也有不少趣聞。例如,清代北京有座「天然居」酒樓,高懸迴文短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皇帝把這副對聯合成上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命徵下聯,紀曉嵐對曰:「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無名窮書生不服氣,也對曰:「僧遊雲隱寺,寺隱雲遊僧。」  

@20110417

■普陀=布達拉


普陀洛迦(補怛洛迦)山長著小白花樹,是觀世音(觀自在)菩蕯的住所,位於南印度海的一處小島,所以稱南海觀世音、南海普陀山。中國人把它搬到浙江定海,稱「普陀」;西藏為觀音菩蕯建宮殿,稱布達拉宮。普陀山和布達拉,音源相同、意涵如一,都被視為淨土。

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古時與日本、高麗、新羅等國來往之轉運站。五代後梁貞明2年(西元916年),僧人慧鍔請了一尊觀音像返回日本供養,船經舟山群島遇狂風惡浪,海面也冒出許多鐵蓮花,慧鍔被迫將聖像請上了一個小島供養,朝拜漸多之后,更名普陀山。

觀音菩薩的普陀山,與文殊菩薩的五台山、普賢菩薩的峨嵋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齊名,是中國佛教4大聖地。這4位菩薩,也是釋迦牟尼佛的4大弟子。

至於在西藏的佛教徒,相傳他們的民族是由觀音的化現所生,達賴喇嘛也被信為觀音的權現。他們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為蓮花的中心,為觀音的淨土,達賴喇嘛的所居也稱布達拉宮。目前的布達拉宮,相傳是西元7世紀時,吐蕃讚普松讚干布與唐聯姻,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今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觀音佛堂兩處早期建築。

今天網上欣見這張浙江普陀山「人間第一清淨地」照片,遺憾的是網友標題寫「天下第一淨土」。淨土,在每個人心中。即便依中國佛教觀念,全地球只有5處淨土,都不在浙江普陀山。這5處淨土分別是:

中央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菩提伽耶金剛座,位於印度;
東方是文殊菩薩的淨土清涼山(五台山),位於中國;
南方是觀世音菩薩的淨土普陀洛迦山,位於南印度(或南印度海中);

西方是蓮華生大士的淨土蓮華光,位於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入海處的外海;
北方是時輪金剛的淨土香巴拉,位於藏北的羌塘高原。

@20110417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風之有骨,如同風之有刺、風之有足、風之有鼻、風之有神、風之有色、風之有采、風之有儀、風之有姿,都沒有什麼好奇怪。

風之刺當然用來刺人,「風刺」就是我們現在寫的諷刺;風有足,所以能「風行」;風有鼻,所以能「風聞」。至於「風神、風色、風采、風儀、風姿」,都在形容人之不同樣貌,總稱「風貌」。

風也有情欲,所以稱「風情萬種」;風更有味道,稱「風味十足」。這般完美的人,應該可稱「風人」吧?沒錯,古時就稱詩人為「風人」。

以上摘自舊作《若非風人,哪來風骨?》,閒扯淡的文章。我以為,歷來寫「風」,最奇還是李清照。

她是山東濟南人;父親是禮部員外郎李格非,母家更有來頭,外曾祖是狀元王供宸、外祖是宋熙家宗宰相王珪;所嫁金石名家趙明誠,也是宋徽宗宰相趙挺之子。如此家世的閨秀兼又能文,識見必高;史稱「詞家三李」,李白、李後主之外,就她李易安。

不過,她的人生後半段不怎麼順暢,靖康之難由開封避入南京,趙明誠死后她流離江南,還有張汝舟圖謀趙明誠留下的奇珍異寶前來騙婚。當時律法,出首丈夫的妻子也須坐牢兩年,李清照性子奇,再婚三個月仍毅然揭發張汝舟賣官,她也坐了牢,晚年更加落寞。

她的「風」,從名作《聲聲慢》先可品得一二: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晚來風急,自是滿地黃花憔悴損,便也乍暖還寒難將息,終究只能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在詠梅的《玉樓春》中,她也寫著:「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對著梅花喝幾杯,好嗎?心動的話,今晚就喝酒賞花吧,你怎知明天不會起風?一但起風,吹落梅花,酒也喝不成了。《清平樂》一樣詠梅,一樣問道:「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今晚風這麼大,想來很難對酒賞梅了。

但在其它作品中,李清照的風,是有層有次的,因為她的感受和常人不同,寫作的技巧更加異常。《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雨疏風驟的隔天,她問了捲簾的婢女:「海棠還好吧?」對方隨口答說::「一樣啊。」這時李清照在心裡大叫:「妳知不知道,妳知不知道?花一定謝了許多,只剩下葉子,綠的變肥、紅的變瘦了。」

這思慮,這文字,都不是淺情人可以理解的。她在《醉花陰》中寫道:「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先是西風都能吹動竹簾了,園中的黃花一定禁受不起,但再一想,我都比黃花還不堪了,憂心這個幹嘛?

《水經注》記載湖南零陵山中有一群燕子,起風時漫天飛舞,風止時化為石頭,《幼學瓊林》引為「風欲起而石燕飛」。風雨屬天文,風神和雨神也分別是箕星和畢星,「箕伯」又稱風伯。也有人以「飛廉」為風之神,它是怪獸,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紋,或許是指風的變化莫測,「風從虎、雲從龍」也是從樣貌解。

至於詩詞之「風」,我也列些常見的如下:

春天的風:東風、穀風、融風、暄風。
夏天的風:南風、薰風、炎風、凱風。
秋天的風:西風、金風、商風、素風。
冬天的風:北風、朔風、霜風、胡風。

@20110416

附錄1《若非風人,哪來風骨?》
http://ppppmp55.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8726.html

附錄2《風知道往哪個方向吹
http://ppppmp55.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5061.html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那裡有個鍾馗


「黃連」列於本草綱目,屬藥用植物,味苦。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指的就是這個「黃連」,不是黃色的蓮子。
「番茄、番薯、番石榴」的「番」字,指它是外來品種,不必寫成有滋長意思的「蕃」。這道理,就像稱「胡瓜、胡蘿蔔」。

這是我給記者講義的一小段,其中「番石榴」指的是「芭樂」;它的「番」是相對於「石榴」而言。不過,從文學上來看,「石榴」也是「番」的。

相傳漢代張騫出使曾至「安石榴」國,即現今伊朗、烏茲別克一帶,返國前夕夢見紅衣女吵著要隨他回國,隔天國王臨別贈禮果然有「安石榴」果實,他帶回中原,從此遍地開花。

晉代淵岳《安石榴賦》:「榴者,天下之奇樹,九洲之名果……華實並麗,滋味亦殊……千房同蒂,千子如一。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所描述的,當時也是「番」石榴,但不是現代的「番石榴」。

石榴多子,花色火紅。漢代至魏晉南北朝女子多用其汁染裙,稱「石榴裙」。我先聊兩則皇家傳說。

首先,唐高宗李治還是太子時,就和爸爸的才人武則天有染,唐太宗一死,武則天等宮中女子都被送往感業寺削髮為尼,她在寺中寫了這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李治舊情復起,迎她回宮。也成就了一代女王武則天。

後來,唐明皇玄宗更不像話,大臣有次批評楊貴妃醉酒,他竟和楊貴妃臨朝,故意要大臣下跪。當天,楊貴妃也是著紅裙,眾臣事後皆稱:「拜倒石榴裙下。」深覺受辱。這事正史未見,有人因而認為,「拜倒石榴裙下」是當時男子追求紅裙美女的普遍現象。

即使到明代,蔣一葵《燕京五月歌》仍描述著石榴染紅裙的盛況:「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整條街都快被燒掉,那真是紅。

我喜歡宋代朱熹的《題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而且只喜歡第一句,因為它像「石榴花發街欲焚」,但含蓄成「照眼明」。有人說這詩是唐代韓愈作的,應是網路時代的一錯再錯,兩人差了三百多年呢。

我先掉書袋,錄幾句魏晉乃至唐宋元明「石榴紅裙」的詩:

南北朝何思徵「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
唐常建「石榴裙據峽蝶飛,見人不語梁峨眉」
唐萬楚「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唐韋莊「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
唐李白「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
唐白居易「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最後,我把2002寫的電子報「男女之間」也連結著。那裡有個鍾馗,紅衣紅花重返人間嫁妹子,因那至情至性,也成了石榴花的花神。
http://ppppmp12.blogspot.com/2010/10/20020801.html

@20110415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笑入胡姬酒肆中


辛棄疾《醜奴兒近》寫「青旗賣酒」,其實在南宋,賣酒已是一千多年歷史的老行業。唐代李白寫了一堆胡姬酒吧的樂事,更早漢代也有文君當壚,但很多人不知道,孔老夫子那個年代已有人賣酒。

《詩經》商頌:「既載清酤,賚我思成。」酤,就是買酒、賣酒,時為西周。《韓非子》外儲:「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這個「宋人」,也是春秋戰國之人,他賣酒不偷斤量,對人很客氣,酒不錯,酒旗也掛得夠高,偏偏賣不出去,酒都酸了。

愛說故事的韓非子最后點出,原來這家店養了惡狗,客人不敢上門,生意自然差了。「縣幟甚高」的「縣」,是懸掛;「幟」,就是一千多年後辛棄疾寫的「青旗」,再過近千年的現在,這賣酒的旗子漸漸消失。

「文君當壚」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卓文君私奔隨司馬相如也就算了,還在她老爸的地盤臨邛開起了酒家。壚,是土製大酒壼,客人散坐壚邊,卓文君時而添酒時而調笑,司馬相如就在一旁擦桌擺盤。卓老爸卓王孫看不下去,只好給錢給奴婢,求女兒女婿別再鬧了。

這是漢初的事。魏晉南北朝一樣賣酒,例如竹林七賢常在黃老先生的酒家鬼混,就是文學史上有名的「黃公酒壚」。大抵兩漢魏晉民風仍淳厚,除了卓文君這少數特例,當壚的少有女性。直至唐代,國勢強盛,又與西域互動頻仍,才有現今所謂「金絲貓」陪飲的「胡姬酒家」,大詩人李白自是常客。

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李白《少年行之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馬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白鼻騧》:「銀鞍白馬騧,綠地障泥錦。細雨春風花落時,按鞭直就胡姬飲。」

李白《前有樽酒行》:「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李白《醉後贈王歷陽》:「書禿千兔毫,詩裁兩牛腰。筆縱起龍虎,舞曲指雲霄。雙歌二胡姬,更奏遠清朝。舉酒挑朔雪,從君不相饒。」

姑且讓李先生去讚嘆「胡姬貌如花」吧,我們回到酒旗。

酒旗,也稱酒望、酒簾、青旗、錦旆等,算是店招的一種。記錄北宋舊事的《東京夢華錄》,載有:「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這「望子」就是酒旗,酒賣光了就該降旗,不能再騙顧客上門。

簡略一點的,青布一招,客人就知道是酒家,但多半還是會寫些字.畫些圖。像《水滸傳》寫到武松打虎之前進了酒家,那酒旗就寫著「三碗不過崗」;詩詞中也偶見「酒星旗」,指的是旗上畫酒星,有三星、五星。

《晉書》天文志:「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饗飲食。五星守酒旗,天下大哺。」 軒轅,古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星在它的東南。

說實在,我也搞不懂這酒星的確實位置,酒旗畫三星、五星,還不如畫個李白更傳神。唐代裴說《懷素台歌》:「杜甫李白與懷素,文星酒星草書星。」李白,不也就是酒星?百度百科收錄這張徐鵬飛的畫作,進一步認定他兼為文曲星,我十分同感。

@20110414

■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閒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我慢慢不太和尋常人說話,別人覺得我變怪了,反過來也不和我說話。但是,這當中是有不尋常的人,也就是朋友,看他們想和我說話,卻欲言又止的樣貌,我是有些心疼。
「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就是我目前的感受,有些朋友偷偷打量我,想走近卻又顧忌。「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但我和你們的盟約沒變啊,你們這般遮遮掩掩,莫非近來另有什麼特別的話,想說又不好直說?
這是辛棄疾的《醜奴兒近》,是他登江西博山時,一時興起,仿李易安風格的作品,十分清麗。
李清照大辛棄疾幾十歲,對他的創作有一定程度影響。而所謂的李易安體,除了文字夾雜時語不喜用典,主要在心情淡淡然,閒步凡俗人間自有雅致,平易近人卻也不容褻瀆。
「驟雨一霎兒價」的「價」,是語尾助詞,和「風景怎生圖畫」的「怎生」,都是平素講話口吻,都和李清照《聲聲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調。
「新來」也是那個年代的說法,就是「近來」。例如,宋徽宗趙佶《宴山亭》:「無據,和夢也新來不作。」又如,辛棄疾《鷓鴣天》:「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嬾上樓。」
「新來莫是,別有說話」的「說話」,如同前文之「風景怎生圖畫」,一方面押韵,一方面也是保持素顏。我無法確定「說話」和「圖畫」是不是當年的口語,但這筆路,搭著「一般閒暇」,卻是「萬千瀟灑」。
「舊盟都在」四字不是隨意說的。辛棄疾《水調歌頭》:「富貴非吾願,歸與白鷗盟。」這盟約還在啊,你們這些鷗鷺老友怕什麼?大凡至情至義之人,定把相交之誼分看得極重,雖萬千不肯屈辱委身,卻滿心甘願熱血餵人。
至於「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各位都知是我最愛,下次專門聊它。
@20110414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我家門前有小河


比李白稍早的唐代詩人張若虛(約660~720年),寫了一首名傳千古的《春江花月夜》。詩很長,如果四句一組,等於是九首七言絕句;這九大段,每段必換韵,大家可以大聲讀讀看,「春、江、花、月、夜、人」這幾個意象,會隨著聲音流動,很有味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光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矣,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復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燕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紋。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也是曲牌名,可以唱的,後人因而盛讚張若虛把大唐引進了詩歌世界。但是,我要講的是這條春江。

兩百年後的五代十國,這春江流到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年)亡國後寫了《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後主把「愁」帶進了這條春江,從此墨客騒人著了迷。近人唐圭璋率諸多學者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其中朱德才對這部分有縱向的觀察。

李後主另有名作《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朱德才認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這兩個意象,在宋初被整合了。

歐陽修(1007~1072年)《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歐陽修整合意象,朱德才指的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晚歐陽幾年的秦觀,更把這條春江化成了愁苦的眼淚。

秦觀(1049~1100年)《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繫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其實,曾經在李後主手下當官的鄭文寶(953~1013年),也寫過和這條春江有關的《柳枝詞》:

亭亭畫舸繫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這也許是春江的支流,因為秦觀之后的女詞人李清照(1084年-1156年),在《武陵春》中這麼描述: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條春江,載的是愁是恨,時而江水成淚水,時而江水盡是愁。這個「載」字,更從水運發展成陸運。朱德才還舉了金代《董西廂》和元代《王西廂》的例子,作為佐證。

董解元(生卒年不詳)《西廂記諸宮調》:「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也駝不動。」王實甫(1260~1336年)《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些大小」,意思是「這麼一點大」。王實甫不僅和董解元寫同一個「張生和崔鶯鶯」故事,就連「馬兒駝、車兒載」,也是愁恨一路,和那條鳴咽的春江同樣淒迷。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