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一問三不知


我在網路查「一問三不知」,被一堆錯誤資料騙得團團轉。

孔子作《春秋》,止於魯哀公十四年;網路上都說「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我們先只能相信左丘明先生硬加進去的這幾年史實。

網路上又說,「一問三不知」是綜合「荀瑤」的談話而得。我查一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原文卻顯示「荀瑤」並沒有講這些話,是「文子」講的。

然後我從「文子」這個人追查,先排除老子徒弟那個「文子」,再理解他原是晉國公卿「中行氏」,是「中行文子」,又稱「荀寅」,內戰之后逃到別國。

到此,網路上終於有一些人搞清楚「一問三不知」是「荀寅」講的,我卻發現他們大多誤解了他的話,以為他和帶兵的「荀瑤」是同一人,更誤以為這是他對戰爭之準備的相關談話。

我先引原文:「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荀寅」(請注意,不是「荀瑤」)說:我現在才知道為什麼會流亡他國了。君子謀略,一定把事情的原委、發展和可能的結果弄清楚,再獻出這個計劃,我「始、衷、終」這三個都不清楚,就冒然進言,自然是不容易成功了。

「一問三不知」的 「三不知」,就是「中行文子」,也就是「荀寅」這個人反省的「始、衷、終」。他反省的是獻計謀之時機,不是戰爭前的思慮。

網路不可盡信,這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原本可以半秒鐘就以為懂了它,最后是三個小時的學海浮沈。

我把原文和譯文都詳列於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花點時間比對,免得在兒女面前一問三不知。

晉荀瑤帥師伐鄭,次于桐丘。鄭駟弘請救于齊。齊師將興,陳成子屬孤子三日朝。設乘車兩馬,繫五邑焉。召顏涿聚之子晉,曰:「隰之役,而父死焉。以國之多難,未女恤也。今君命女以是邑也,服車而朝,毋廢前勞。」乃救鄭。及留舒,違榖七里,榖人不知。及濮,雨,不涉。子思曰:「大國在敝邑之宇下,是以告急。今師不行,恐無及也。」成子衣製杖戈,立於阪上,馬不出者,助之鞭之。知伯聞之,乃還,曰:「我卜伐鄭,不卜敵齊。」使謂成子曰:「大夫陳子,陳之自出。陳之不祀,鄭之罪也。故寡君使瑤察陳衷焉,謂大夫其恤陳乎?若利本之顛,瑤何有焉?」成子怒曰:「多陵人者皆不在,知伯其能久乎?」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則可盡也。」成子曰:「寡君命恆曰:『無及寡,無畏眾。』雖過千乘,敢辟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西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荀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因而更加強大,構成對齊國的威脅,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敝國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來告急,敝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陳成子披著雨篷,拄著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滔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荀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裏有點害伯,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占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占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荀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掠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陳成子聽了使者的活,知道這是荀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像荀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

齊國的使者走後,荀寅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

@201104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