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暮春3月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這是蘭亭集序,記載西元353年,農曆(以下同)33日的一場盛會。那天,謝安等41名士在蘭亭流觴曲水,作了37篇詩文,王羲之當場書序。幾百年後,唐太宗得此《蘭亭集序》,命名家歐陽詢、褚遂良等人臨摩,分送王孫,真本他就帶進墳墓欣賞,至今不見。

「流觴曲水」,是讓酒杯在彎曲溪水順流而下,由於水流有角度,酒杯有時會停在轉彎處,在誰面前誰就喝。謝安、王羲之等名士當然不只乾這一杯,多半還要即席作篇詩文。

我們平常講「濫觴」,出自荀子。觴是酒杯,濫是浮起的意思。能托住酒杯的,是大江大河初始處的涓涓細流,所以把事物之起源稱作「濫觴」。從「濫觴」到「流觴曲水」,都是喝酒,我的最愛。

蘭亭那天集會,名目是「修禊」。禊,祭鬼神的活動,到水邊拍洗衣服去霉運,向有春、秋2禊。暮春3月,日暖花開;《論語》記載,暮春,春服既成,孔子率弟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修禊大抵就是這樣,去踏青,去接觸大自然,也去祭鬼神。

漢代以前,春禊是在3月的巳日舉行,魏晉統一訂在33日,稱「上巳節」,後來唐代的杜甫《麗人行》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足見盛況。

和「上巳節」一樣被我們遺忘的,還有極重要的「寒食」,也在33日前後。

春秋時,晉公子重耳奔亡他國,隨行介子推割肉食之,等他當上晉文公想起這大恩,介子推已侍母避入山中不受封,晉文公居然放火燒山逼他出面,大火滅後卻見枯樹下介子推擁母之焦骨。晉文公用枯木製拖鞋,見了就哭,對著鞋子連稱足下;這也是「足下」兩字的由來。

晉文公還下令,介子推忌日當天不准升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喝前一天冷掉的食物,一般認為是「寒食」的由來。不過,學者考據,春秋以前就有停火換季的習俗,並非始自晉文公。

唐代韓翃《寒食》詩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描述的就的是寒食禁火,或3天或5天,期滿依例由皇宮點燃新的火,再分送公侯及文武百官,最後才輪到平民百姓。

「寒食」,元代以前都還是極重要的節日,精確講是冬至後的第105天,節氣正在「清明」前後。「上巳節」大家去踏青、「寒食節」停火,也只好休假踏青,人們慢慢利用這幾天假期掃墓。有些皇帝乾脆把「寒食節」定在「清明」的前兩天,前後加放3天,「寒食假」竟然長達7天。

元代以降,掃墓取代了踏青,官方也把「清明」這個節氣視為節日,竟然澈底消滅了「上巳節」和「寒食節」,成為「清明節」獨尊的局面。近代出現兒童節或婦幼節,也在清明時節,最後會不會打敗「清明節」,大家也別拭目以待了,畢竟那是你我身后之事。

@201104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