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和大怨,必有餘怨


儒家被人誤會很深,我倒是有機會就對同事胡扯一通,無非想改變他們的成見。像我講「亂命不從」是儒家,許多人半信半疑,但是看我在職場身體力行,近年也有一二人起而效尤。抗我的亂命,哈哈。

儒家另有一大關鍵被誤解,在「以德報怨」。從典籍看,這是道家的,不是儒家的想法,我辦公桌上正好有《道德經》,拍給大家看。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說「以德報怨」,您認為呢?孔先生答道,如果拿「德」來回報「怨」,又該拿什麼回報「德」,應該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就是「報怨以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但是,一些學者也不認為這是老子的真正想法,因為「報怨以德」與上下文看起來沒有聯繫,突兀而來。有人主張是「錯簡」,意思是文接錯了。

《道德經》第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有人主張「報怨以德」應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之間。

這麼一來,全文變成「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的口氣和孔子竟然一模一樣:如果以德報怨,這樣怎麼可以稱是善呢?

和大怨,必有餘怨。嗯,老子先生教訓的也很對,很有儒家風味。

@201104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