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安坐待斃


1602年某日,李贄靜坐於北京皇城監獄,一名侍者為他剃頭。剃好以後,李贄搶過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頓時鮮血淋漓。侍者大急,問年老的犯人:『和尚痛否?』李贄不能出聲,以指在侍者手心寫:『不痛。』侍者又問:,『和尚為何自割?』李贄寫:『七十老翁何所求?』輾轉兩日,終於斷氣……。」

成語之「坐以待斃」,也是出自這老先生講過的「安坐待斃」。李贄,字卓吾,自度文章不容於世,早晚必將付之一炬,著作取名《焚書》。我大學讀他,自是一知半解,學問沒學到,狂狷卻學了皮毛。

他年輕考上舉人後,就拒考進士,甘於小官小吏,兩個女兒因而餓死。直至51歲,他當上雲南姚安知府,4品的,但3年後抜腿就跑,退休講學去了。剛開始住朋友家,但他一個個拆掉道學家的假面具,到處得罪人,只好改住寺院,講學兼參禪。這是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壞的時代。

「結果,李贄紅了!舉國上下,滿城儘是李贄『粉絲』。工部尚書劉東星親自接他去山東寫作;歷史學家焦竑替他主持新書發佈會;文壇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龍湖陪他一住三個月;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和他進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國各大城市輪流邀請他去做訪問學者。李贄一開壇講學,管你是哪座寺廟,在什麼深山老林,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推開羞答答的閨門,幾乎滿城空巷,都跑來聽李贄講課。這下子,李贄成了橫掃儒、釋、民的學術明星,明朝竟出了個前所未有的大眾偶像。」

接下來當然是道學家的反撲,經常上書逼著處理這禍害。皇帝也許理解李贄,一直沒想殺他,他得以在獄中自在讀書寫作,然后自殺。

◆引文節錄自

@201104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