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車環島經過台東關山,都有些許惆悵。那幾年孩子小,只能說說王勃14歲就寫《滕王閣序》。或者,淺談一下別人所愛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以及我愛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總是對孩子說:「你們看,這裡就是關山」。
王勃,台灣也有水靈廟祭拜,把他和屈原、項羽、伍子胥等人,列為大禹之下的「水仙王」,因為他是溺死的。不過,這和他的生卒一樣,向來有不同說法,只讓這早逝天才的一生更加撲朔迷離。
如果採信生卒為650~676年的說法,《滕王閣序》作於675年,王勃並不是14歲,而是26歲,並且隔年就死了。但這不影響他是神童、天才的相關記載。文學史上稱他「初唐4傑」之1,後來的李白、蘇軾對他的文采更是推崇備至。
先講滕王閣,它在江西南昌,唐太宗的弟弟李元嬰初建,他后來受封滕王,這樓閣也隨之稱滕王閣,但讓它天下聞名的,還是王勃這篇名作。
那天,當地太守閻伯嶼擺了送別宴,名聲響亮的王勃不巧到訪,也成座上客。閻伯嶼打算讓女婿孟某即席作篇文章露臉,其它賓客早知此意,都謝絕了僕役送來的紙筆,王勃卻一把接過來,閻老頭氣得拂袖離席。
王勃磨好墨,一下筆就有人通報閻老頭。剛開始,他覺得王勃不過爾爾,聽到寫了「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也沈吟不言;接著又來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老頭猛然站起說:「這是真的天才,這篇文章也一定會垂不朽!」旋即返席,對王勃禮敬有加。
王勃稍后還作了較不為人所知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配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風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
據說,他寫完即擲筆離去,閻老頭一干人等搖頭晃腦沈吟半晌,才驚覺最后一句少了一個字,趕緊派僕役去追問,王勃笑嘻嘻在僕役手心寫了那字,要他緊握送返滕王閣。閻老頭打開僕役拳頭卻遍尋無字,又推敲半天才知王勃少的就是「空」字,原詩應是「檻外長江空自流」。
野史還說,王勃曾在長安從曹夫人習《黃帝八十一難經》,學了醫學、易理和陰陽之術,也逐漸走上修煉之路。某日,他從山西去海南島,看望被貶為交趾縣令的父親,船快到長江馬當山時,突遇狂風暴雨,王勃端坐作詩︰「唐聖非狂楚,江淵異汨羅。平生仗忠節,今日任風波。」寫完投到水中,不一會兒江上竟然就風平浪靜了。
到了馬當山,大家上岸休息,王勃在古廟遇童顏鶴髮老者對他說︰「明天滕王閣有盛會,如果你赴宴作文,會名垂千古,並且得到探望父親的路費。」他回稱︰「這裡離滕王閣有700里路,怎麼趕得到?」老者說︰「我用馬當神風助你。」王勃拜謝上船,只見祥雲環繞,轉眼間船行數百里,隔天九九重陽果然趕到滕王閣,寫下千古絕唱的《滕王閣序》。
這段故事有些扯。首先,正史舊《唐書》記載,他是到交趾探父途中溺斃,時間應是《滕王閣序》問世隔年;其次,王勃若能投書制伏水怪,后來又怎會溺斃?但這就像《滕王閣序》作於14歲的傳聞一樣,不減損他的精采。更何況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千古之后誰悲那失路之人?
@201104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