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我過我的獨木橋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這話,每每說得決裂,卻有委曲。

唐代詩人王維最愛寫陽關,例如《送劉司直赴安西》:「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最有名的當然是《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至於王維送的元二是誰,後代沒人知道。

陽關,在玉門關之南,故稱陽;這兩關正是古代中國通往西域的咽喉。陽關道,依現存的規模推估,寬達卅六丈。如果你只剩獨木橋可以過,看他大搖大橫行一百多公尺寬陽關大道,怎不心酸?

不過,陽關道也沒什麼了不起,焉知過了獨木橋就沒有康莊大道?更何況,「康莊」比「道」多好幾達。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說文解字》因而說:「道,一達也」

陽關「道」,一達而已;康莊,五達六達。我昂首過完獨木橋,就成達人,何須在意你走你的陽關道?

成語之「四通八達」,語出《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進策劉邦,談陳留之戰略位置。但原文是「四通五達」,為何由五翻八,我猜是打麻將「二五八,一條路」吧?退休得閒再來訓詁,哈哈。

通,至彼而無礙;達,通也。看起來「通、達」這兩字同義,但如果你洞明世事,一定明白必有差別。我查王力之《古代漢語》,他就認為「通」字特別用於國與國之間。這也有理,例如我們講「通敵」,不講「達敵」。

為了闡揚我這獨木橋人生,我便再扯扯「陽關曲」,讓大家明白他走那陽關大道,其實是極其悲苦。

王維當年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很快就流行開來,往后數百年送別場合都會聽到這首歌。但這歌只有四句,一下子唱完就太不離情依依了,因此發展出疊唱,才有「陽關三疊」、「陽關四疊」。我以前找過典籍,在拙作《酒與詩》提及,引述於后。各位慢看,我過我的獨木橋去也。

《酒與詩》第五章「酒冷燈昏,不許愁人不斷魂 」:
離別曲最有名的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人研究唐宋的唱法,提到有疊唱,所以常聽到「陽關三疊」、「陽關四疊」,

而根據蘇東坡所稱,疊唱法,是第二、三、四句各唱兩次,因此真正唱時,第四句是「勸君更進一杯酒」,唐白居易就已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的句子,陽關第四聲就是「勸君更進一杯酒」。這種種,和我們欣賞詞作無關,反正一提到陽關曲,大家都知道愁已斷。
           
□一剪梅
唱到陽關第四聲,香帶輕分,羅帶輕分。杏花時節雨紛紛。山繞孤村,水繞孤村。
更沒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滿,空有啼痕。一般離思兩銷魂。馬上黃昏,樓上黃昏。    
     
這是宋朝詞人劉仙倫的作品。古人送別有解衣帶相贈的習俗,而送別之後,一個獨立小樓眺望,一人孤寂馬背上回首,所以詞人寫道「一般離思兩銷魂,馬上黃昏,樓上黃昏」。而這銷魂,源自聽了陽關曲的第四聲「勸君更進一杯酒」,也是因為喝了離別的斷腸酒。

@201104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