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春色最相撩


唐代白居易寵愛兩名家伎,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成就了千古的「櫻桃小口」和「小蠻腰」。小蠻,當然是愛跳舞那個,腰肢像楊柳般柔軟;樊素,小口唱的是白居易《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 盡日無人屬阿誰?」唱到這調子傳了下來,宋代詞牌《楊柳枝》即是。

先聊「楊」和「柳」,有人主張是兩種植物,柳枝下垂、楊枝上揚。但是,文學裡也常見「垂楊」,一如「垂柳」。也有人說,世間只有「柳」,沒有「楊」,原因是隋煬帝造龍舟遊運河怕熱,鼓勵老百姓捐柳樹植於堤上,還賜柳樹姓「楊」,所以稱隋堤、楊柳。這故事見載於宋人小說《開河記》,信不信由你。

「楊花」和「柳絮」,也許是同一物,但文學意象不同。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宋代晏殊《踏莎行》:「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晏殊子、晏幾道《鷓鴣天》:「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這楊花,形質俱重。但如宋代蘇軾《蝶戀花》:「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柳絮因風起,散入虛無中,又顯得形質皆輕。

柳,諧音留,送別時折柳,情意依依。楊柳垂堤,正可繫住行舟,也是捨不得離別的意思。唐代韓愈《奉和柳溪》:「柳樹誰人種,行行夾岸高;莫將條繫纜,到處有蟬號。」進一步擔心蟬鳴驚心。

楊柳,水岸多有,楊花逐波而去,也惹「水性楊花」之譏。元朝楊維楨的《楊柳詞》:「楊柳董家橋,鵝黃萬萬條;行人莫到此,春色易相撩。」講的更是人的心境,確實容易被楊柳撩撥。

唐代詩人韓翃的友人贈他爱妾柳氏,他某年返鄉省親,卻逢安祿山攻陷長安,柳氏毀容削髮避入尼庵。韓翃返京,作了《章台柳》尋人:「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語多猜疑。柳氏獲詩痛哭,也作了《楊柳枝》明志.「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留下文學史一段佳話。

最后不能不提,古籍稱西域之人以楊柳枝潔齒,觀世音菩蕯法相之一也有楊柳觀音,常持楊柳枝以之灑水祛疾。這般楊柳,極其純淨,我心嚮之。

照片為對岸網友楊靜的柳岸組圖之一。

@201104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