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礙斷春歸路

春分,就是把春天分成一半。今年春分已過,開始留春、送春了。我挑些宋代詩人的蕩漾春心,各位隨興品味吧。

□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似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這是歐陽修的作品。他舉起酒杯向東風祈禱,希望多留一會,不要走得太急。

春神古稱「東君」,春風吹的是東風,請東風「從容」,就是希望春天不要走得太快。我雖然願意相信明年春花會更好,就怕今年賞花這些人都不在了,只好請春天你今年就多留一會吧。

王觀有詞:「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住,留也;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黃庭堅也有「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的幽嘆,都和歐陽修的意思相同。

歐陽修號「醉翁」,不是只因酒而醉,有時因花也醉。      
     
□玉樓春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直須看盡洛城花」,指的是洛陽牡丹花,不賞盡萬紫千紅,怎能輕易讓溜春溜
走呢?

□蝶戀花
曉日窺軒雙燕語,似與佳人,共惜春將暮。屈指艷陽都幾許,可無時霎閑風雨!
流水落花無問處,只有飛雲,冉冉來還去。持酒勸雲雲且住,憑君礙斷春歸路。    
     
這是「無雙國士」秦少游的作品,向來悲涼。

「可無時霎閑風雨」,是指風雨一定有的,即便霎那之間,也會使春色大減,所以才「屈指艷陽都幾許」,有一天好日子算一天吧。美好的事物也是留不住的,像流水、落花,一去無從尋蹤跡,倒是白雲,時時去、時時來。

那麼,「持酒勸雲雲且住,憑君礙斷春歸路」,拿起酒杯請白雲多留一會兒吧!也只有靠你才能遮斷陽光,讓春天找不到歸路。

全詩由艷陽的可貴,到惜春的情懷,一切莫可奈何。人力留春不住,舉杯敬酒,白雲又過,又豈能真的留住春天?

□蝶戀花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繫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朱淑真的名氣不如李清照,功力則不相上下。她一度不忍見春光,如今是「把酒送春春不語」,創作的年代和心境又是難查考的。

男性詞人多是惜春之作,朱淑真則幽然送春。身為封建時代的女性,心境又老,春天留不留下來已無妨。「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悲哀至極,也難怪她的作品被集為斷腸詞。

@20110326
(圖為江蘇興化千島油菜花----新浪微博之啟韜資訊)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雞叫兩遍


為了避開花季的交通管制,上週開車自內雙溪直上陽明山,再由巴拉卡公路轉往三芝的北海福福座;我父親和小弟的靈位在那裡。我走的雖是雙線道,山區蜿蜒起來還是很累人,想著阮籍常漫無目的獨自駕車,直至無路大哭而返,境遇相若吧?

昨天與最近患有眼疾的同事小白在臉書相遇,看她大頭貼以青色定調,又想起阮籍之青眼白眼。《聖經》約翰福音中,耶穌對彼得說,雞叫兩遍以前,你定有三次不識我。阮籍找我兩次,我又怎能視若無睹?

阮籍(210--263),與嵇康、山濤、劉伶、阮威、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其中,阮籍與嵇康算知己吧。

先說阮籍,父親阮瑀曾任曹操的書記,頗負才名,是建安七子之一,可惜在阮籍三歲時就過世了。阮籍事母至孝,驚聞母喪時正在下棋,對方喊停他卻不許,棋畢,他才大口大口吐血。嵇康的哥哥嵇喜來弔,阮籍在一旁喝酒翻白眼,直至嵇康攜酒來,他才青眼以待,兩人喝得盡興,阮籍自然又是大口大口吐血了。這才叫傷心。

別看嵇康放泿形骸,他著有《聲無哀樂論》,主張樂曲本身不會引發情緒,是人的哀樂反應在聽到樂聲之後;美學史上,這是重要的轉折之一。相傳,嵇康也曾由鬼魂傳授《廣陵散》,他拒司馬昭,與山濤絕交時,還在信中推崇阮籍不論人是非、不口出惡言。

嵇康後被司馬昭問斬,臨刑前除了喝酒,就是奏了一曲《廣陵散》,這神曲沒留下譜,就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蹟,從此空聞其名。到金庸的《笑傲江湖》,衡山派劉正風與魔教曲洋相交,揣摩《廣陵散》遺音,合譜《笑傲江湖曲》交給令狐沖,他也因而得以和任大小姐盈盈相知相惜,

阮籍也懂音樂,著有《樂論》,走的反而是禮教的路子。有人因此說,阮籍之所以逃避現實而走上怪誕一路,其實是對司馬氏篡魏前後混亂時局的一種反動,骨子裡還是儒家。他死後,司馬昭提起來還很感慨,稱讚他從不背後批評人。

司馬昭篡魏之心路人皆知,但他禮遇阮籍之心,也是路人皆知。他想當阮籍的親家,派人提親,阮籍裝醉避回應,居然必須一醉六十日,反過來看,也足見司馬昭聯姻之誠。阮籍有次向司馬昭求官,為的是到山上把辦公室四牆拆了,喝酒看風景。

後來,阮籍聞知國防部辦公室有好酒,又向司馬昭要了步兵校尉這個官,上班第一天當然就醉倒了。也因此,阮籍又稱阮步兵,在文學史上是很有趣的。

阮籍的姪子阮威,也是竹林七賢之一,每天把錢掛在杖頭出門,沿路喝酒。唉,那個年代那些人,也不知受了多大委屈,五、六年一起在那山陽竹林(今河南修武)肆意酣暢,不拘禮法是有的,但說他們生性放達,我是打死不信的。

@20110325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心之憂矣,視丹如綠


中午漫步到江南街買餐,一路紅燈。我因紅燈而站等,等的是綠燈;那麼,我到底等紅還是等綠燈?

我沿著花市大門的人行道,花影幢幢,又隨想「看朱成碧」是何等景況?紅燈看成綠燈,豈不危險至極?總之,這一路就是魂不守舍,過了黃昏也沒好轉。

「心之憂矣,視丹如綠。」這是曹魏郭遐叔贈嵇康的詩句,到了南梁王僧孺換字不換色,寫成「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

我近日睡前愛讀朱瑞玟先生的飲酒趣典,他認為,這時的「視丹如綠」、「看朱成碧」都還是心緒變化引起的,要到唐代李白《前有樽酒行》「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才和醉酒扯上關係。

我又想著金庸天龍八部中的阿朱、阿碧,慕容復的婢女,捉弄段譽很在行。偏偏阿朱也是段譽他爹段正淳在外頭生的,後來喬裝替段正淳受過,硬生生讓蕭峰擊斃,成就轟轟烈烈的愛情。

阿朱的妹妹阿紫也是段正淳和阮星竹生的,又來缠著蕭峰,愛恨交織得更是亂到無以復加。阿朱阿碧,阿朱阿紫,想著我頭就痛。

算了,回到紅綠燈吧,大家認為等紅燈還是等綠燈?哪種說法較精確?別以為這是無聊的問題,你看,華語講紅綠燈,閩南語卻講青紅燈,燈號順序也不同呢!各位還沒給答案之前,其實我又想著:為什麼是紅綠燈?

以下是雅虎奇摩知識網的最佳解答,我彷彿在別地方看過,但不確定真偽。至於圖,來白維基百科,也不知是哪位先生po的:

19世紀初,在英國中部的約克城,紅、綠裝分別代表女性的不同身分。其中,著紅裝的女人表示我已結婚,而著綠裝的女人則是未婚者。

後來,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經常發生馬車軋人的事故,於是人們受到紅綠裝啟發,18681210日,信號燈家族的第一個成員就在倫敦議會大廈的廣場上誕生了,由當時英國機械師德·哈特設計、製造的燈柱高7m,身上掛著一盞紅、綠兩色的提燈——煤氣交通信號燈,這是城市街道的第一盞信號燈。

在燈的腳下,一名手持長杆的警員隨心所欲地牽動皮帶轉換提燈的顏色。後來在信號燈的中心裝上煤氣燈罩,它的前面有兩塊紅、綠玻璃交替遮擋。不幸的是只面世23天的煤氣燈突然爆炸自滅,使一名正在值勤的警員斷送了性命。從此,城市的交通信號燈被取締了。

直到1914年,在美國的克利夫蘭市才率先恢復了紅、綠燈,不過,這時已是「電氣信號燈」。稍後又在紐約和芝加哥等城市,相繼重新出現了交通信號燈。

@20110321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白衣送酒舞淵明

近日胸腹偶疼,那位置我答不出,想來正在臍膈之間。

我先談談司馬相如(公元前179~117年),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人。他在子虛賦中搞了兩個先生,一個叫子虛,一個叫烏有,成語之「子虛烏有」是這樣來的。

過五百年到魏晉,當時的青州有個齊郡,平原郡有個鬲縣。桓溫每得酒,就先送到一個善品酒的主簿那裡,鑑定的標準如下:勁道能到丹田肚臍一帶的,是好酒;喝了只是胸口發熱過不了膈的,是劣酒。

魏晉愛品評人物,謮書人及官吏講究言語有味,這個主簿除了「青州」喻臍、「平原」喻膈,還各安個官名,品到好酒稱「青州從事」,劣酒便稱「平原督郵」。

「從事」,是首長聘來的幕僚,和一般僚屬如主簿相比,地位清高。「督郵」,是郡守之下的官吏,常要外出巡查,難免作威作福,是被主簿看不起的。

「州」既大於「郡」,「從事」又清貴於「督郵」,酒如果像「青州從事」,自然遠遠比「平原督郵」好喝了。

又過五百年到北宋,以「水龍吟」詞牌寫楊花出名的章質夫,寄信蘇東坡(公元1036~1101年)說要送他六壺好酒。蘇東坡等不到酒,但以詩作戲問:「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

「青州六從事」,就是他念念不忘的六壺酒;「烏有一先生」用的是司馬相如的典,但成語之「化為烏有」,是從蘇東坡這詩來的。

我這次特別註記年代,因為,這些事離我們實在好久好遠,但詩人們的風采,歷歷在目。

蘇軾此詩,題為「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但是我要提醒,如果只品「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兩句而不讀全詩,那會錯過另一個詩人的樣貌,進而失去一種人生。

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爲烏有一先生!
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榱餉春耕。

我急掃涼亭洗破杯,誰知你的酒沒送來,只好持蟹繞籬聞落花。但你看,首句「白衣送酒舞淵明」,擅長以事入詩的東坡先生,就讓我們不得閒。

宋書陶潛傳說,晉人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於宅邊東籬摘菊賞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來,便一起飲酒,酒醉才歸。
九月九是重陽節,陶淵明必然早就備酒,怎會巧到無酒賞花?又巧到白衣人送酒?可知史書也不必盡信,這處我便只取其雅。這白衣人也很有意思,送酒還兼陪酒,陪酒還更醉酒;賓主同醉,雅中之雅。

「白衣送酒舞淵明」,意思是「我像是看到白衣人送酒來的陶淵明,樂得手舞足蹈」。

後人批評東坡先生這個「舞」字太過了,並稱淵明先生不致瘋酒如此。但也有人舉證,魏晉之時頗多酒戲,竹林七賢更有所謂鱉飲,可見當時喝酒之手舞足蹈,並非怪誕,只是性情之抒發。

朋友,明白我胸腹之間的毛病了嗎?若你白衣飄飄而來,我也會和陶淵明、蘇東坡一樣,舞之蹈之迎你。兩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前如此,現在也如此。

@20110320

圖註:這個被稱為Rainman的酒瓶,是由丹麥設計師Matilda Sunden Ringner設計,杯頸處有八個小圓洞,紅酒從這些小洞處倒入杯中,非常特別。(新浪微博之設計風潮)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善惡同去大和尚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些字句,大家都知道出自《心經》。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大智慧;波羅蜜多(波羅蜜)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智慧。

這是佛祖對他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子(舍利弗)的講話;經文起首的觀自在菩薩,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觀世音,正在修行般若波羅蜜,佛祖便和舍利子聊起來。

講色不異空之前,先要了解佛家把人的身心活動總納為「色、受、想、行、識」,承接前後時虛時實,又稱「五陰」或「五蘊」。所以,這段文字之前一句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接著才單舉「色」為例,闡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提醒另四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個版本的文字很流暢,唐代玄奘譯的。很多人因為孫悟空而稱他唐三藏,且佛經讀本會看到「唐三藏玄奘譯」,但三藏是指佛教的經律論,夠學問的都稱三藏法師,唐代譯經有名的更不只玄奘,如唐三藏義淨,他也譯過《金剛經》。

宋明之時,《金剛經》和《道德經》都是士人必讀儒家之外的經典,它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過,這還是不精確的說法。

《心經》,大家都背玄奘譯的;但《金剛經》,在台灣較流行的是姚秦三藏鳩摩羅什的譯本,兩人分屬瑜伽和中觀,其實看法不同,經名也譯得不同。

玄奘譯的,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已知「般若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智慧,「能斷金剛」是斷掉像金剛那麼死硬的煩惱。

鳩摩羅什譯的,是我們一般看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沒有「能斷」兩字,那「金剛」一樣堅定,是用來形容「般若」,指堅定的大智慧,用來到彼岸的。

你看,我們讀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也讀玄奘譯的《心經》,思路沒什麼扞格嘛,這是因為兩者都屬大乘,同源同流。

之前,我也從處理新聞的角度,提醒同事以下注意事項,一併貼給同業參考:

我們寫新聞下標題不稱「尼姑」,因為它源自「三姑六婆」這個負面的詞。
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和卦姑,在某些特定的時代和環境中,被指經常出入閨門道長說短。

佛家女眾對這負面稱呼或許無憎無愛,但我們要學習尊重。
有人另寫女尼,這是疊義,尼已是女眾。這就像寫未成年少女;難道有成年少女嗎?

至於「和尚」一詞,我們也常誤用、濫用。和尚有點像出家人的老師,有些人主張和尚自己不必是出家人,但多數時候我們是在佛教裡界定他。

也就是說,修行深厚的佛教宗師或領袖,才尊稱為「和尚」。我們更常忽略,女性的和尚其實應該被稱為「和尚尼」。

如此一來,不能隨便稱出家男眾為和尚,所謂的假和尚,更不知所云了。

信佛教,我們常講皈依三寳,就是皈依佛丶皈依法丶皈依僧。有人在家修行,是居士;有人剃度出家,年少的是沙瀰丶沙瀰尼。年滿廿的出家眾,如果受俱足戒,就是在頭上點了三個戒疤,男的稱比丘,女的稱比丘尼。

至於和尚丶和尚尼,如前所言,是聖嚴、證嚴之流的大宗師,有時徒弟尊稱座師或住持,也稱和尚丶和尚尼。

大小和尚之分,也不是指年齡。佛教界的說法是:去惡存善的是小和尚,善惡同去的是大和尚。

另外,佛教界例如聖嚴老和尚似乎不反對用「僧尼」來泛指出家男女眾,我們或可援用,總比胡亂稱尼姑和尚好。

我也講過,最早、最標準的新聞寫作是佛經。
以《金剛經》為例,它的第一章是「法會因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遷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首必然交代人、事、時、地、物,然後才由阿難尊者記錄佛祖的講話。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難尊者一定寫著「如是我聞」,口語應是:「我是這麼聽說的。」如,永遠不變;是,永遠沒錯。
在稿子的導言就把「人事時地物」交代清楚,有這種功力的同仁的並不是很多。不過,這不是大問題,有時是因為事件太複雜,我們甚至經常採用雙導言,總是能讓讀者一開始就能掌握事件的約略面貌。
我比較擔心的是,多數同仁都忘記告訴讀者:「如是我聞。」

我也常提醒同事注意「寺廟」這個詞。

首先,它是複數形態的集合名詞,不宜寫「一間寺廟」。

其次,寺幾乎專指佛教的道場,廟則漫稱道教的道場,其實涇渭分明。

多數時候,佛家只用寺、庵、堂稱道場。例如讀詩讀到寒山寺,它便是佛寺。
道教之道場一般稱道觀,但台灣少見,反而是稱廟、稱宮、稱殿居多。宮和殿也可細分,神格為帝的住在殿、皇室住在宮,如玄天上帝殿、三太子宮。

我們新聞不必搞得那麼專業,但,以上算是常識,屬新聞寫作的範疇,既然常有謬誤,我便再次多事,整理奉聞,並祈指正。


@20110307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行不得也,哥哥!





驚飛失勢粉墙高,好個聲音好羽毛。小婢不須催柘彈,且從枝上吃櫻桃。

還是劉學新先生寫的,唐代鄭谷的《山鳥》。

詩僧齊己曾以一首《早梅》求教鄭谷,他把「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己下拜;這就是「一字師」的由來。

鄭谷作品以《鷓鴣》一詩最知名:「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遊子乍聞征袖溼,佳人纔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其它詩作中,他也常提到鷓鴣,時人因而稱他「鄭鷓鴣」。

鷓鴣,羽色斑美、形如雌雉,叫聲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它的啼聲寫孤寂愁苦之遊子思鄉。後來的詞牌更有《鷓鴣天》。

在我看來,鄭谷的山鳥寫得更悲涼,沒有旅人寂寥。這無名鳥,好個聲音好羽毛,卻只求苟活。小婢女,妳就別用柘木製成的彈弓趕它了,且讓它在枝上從容吃顆櫻桃吧。


@20110307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有一種鳥,名叫喚起,是報春鳥,又叫春喚,最近常來擾我。但我一起床,那杜鵑又聲聲叫著不如歸去。等我安排好情緒,卻聽樓前又叫過傷心雁。我還是懶懶的,把舊時鳥文整理一番,且先貼來自賞。

□更漏子
夢期疏,書約誤,腸斷夜窗風雨。燈暈冷,漏聲遙,酒消愁未消。
想天涯,芳草碧,人與芳春俱客。憑杜宇,向江城,好啼兩三聲。   

這是宋朝詞人王大簡的作品。「燈暈冷,漏聲遙」講的是夜伴孤燈又聞更漏的哀淒情景,此時酒已醒,新愁又來,自然是愁未消。 

「杜宇」指「杜鵑鳥」。據說,杜宇是古時蜀國的君主,又稱「望帝」,唐詩「望帝春心託杜鵑」就指杜宇的故事。望帝很受蜀人的愛戴,有一年春天二月,杜宇歸隱,把王位傳給宰相開明,當時正是鵑鳥啼叫的時候,蜀人很懷念他,便把鵑鳥稱為「杜宇」,詩詞中的「蜀鳥」也指杜鵑鳥。

另一種說法卻不一樣,指稱杜宇私通宰相開明的妻子,後來自己覺得慚愧而死去,靈魂化為鵑鳥,所以鵑鳥被稱為「杜宇」或「杜鵑」。宋朝寇準寫過「杜鵑啼處血成花」,聽說杜宇鳥哀泣成血,化成的也就是杜鵑花。

鵑鳥口大尾長,叫聲淒厲,而且是向著北方啼叫,聽說每一聲都像在叫「不如歸去」,容易讓遊子起了鄉思,所以這鳥又稱「子規」。不論稱「杜宇」、「杜鵑」或「子規」,在文人眼中,都是哀思,尤其客居他鄉,夜半聞子規,更是心裡泣血。

□月當窗
看朱成碧,曾醉梅花側。相遇匆匆相別,又爭似,不相識。
南北。幾時重見得?最苦子規啼處,一片月,當窗白。    

這是宋朝詞人張輯的作品。會「看朱成碧」,自然是醉了。醉而客居觀月,月夜又聞子規啼,難怪文人稱此「最苦」。子規啼聲淒厲,聽說也有泣血而死的,更讓文人為之傾倒。另一詞人王質寫了一首專門描述子規啼的作品:

□聞杜鵑
眼將穿,腸欲裂,聲聲似向春風說。春色飄零,自是人間客。
不成淚,都成血,暮暮朝朝何曾歇?叫徹斜陽,又見空山月。  

不成淚,都成血,暮暮朝朝何曾歇?我向來極愛這文字。

□醉鄉春
喚起一聲人悄,衾冷夢寒窗曉。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
社甕釀成微笑,半破癭瓢共舀。覺傾倒,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   

這是秦觀、秦少遊的作品。有一天他醉在一個老書生家,當地有海棠橋,到處都開有海棠花,第二天早上被鳥叫聲驚醒,發現一片春色大好,此時再投醉鄉也無妨。 

「喚起」是一種鳥的名稱,又稱「春喚」、「報春鳥」,最常於春天的早上鳴叫。醉酒之後被報春鳥喚醒,即使前一晚聞胡笳、琵琶、羌笛,哪怕是空階夜雨、子規夜啼,這時看到海棠花開的春色,心情自然大好。

社甕是春社釀酒的甕子,因為心情好,這酒在詞人眼中也「釀成微笑」,可愛至極。直至再醉,只要倒在床上,也可以自以為醉鄉廣大,相形之下,人間未免太小了。

秦少遊的作品少有這股的人生趣味,也許換一個場景,這「喚起」的鳥鳴就不一樣了。例如唐人金昌緒寫:「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黃鶯的叫聲驚醒我的夢,我在夢中無法到遼西和郎君會面,難道不該打起它們,讓我繼續作夢嗎?

□御街行
霜風漸緊寒侵被,聽孤雁,聲嘹唳,一聲聲送一聲悲。雲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兒略住,聽我些兒事。
塔兒南畔,城兒裡,第三個,橋兒外,瀕河西岸小紅樓,門外梧桐雕砌。請教且與,低聲飛過,那裡有人人無寐。    

人人,是可人,是親愛的人。這是宋朝無名氏的作品,雖然沒酒,內容相當清新,手法也很特殊,怨而不哀。詞人自己睡不著,半夜聽著孤雁的叫聲,深怕這雁子飛過情人家也擾亂對方思念自己的情緒,只好仔細叮嚀,到了那個塔、那個城、那個橋、那個樓,一定要輕輕、靜靜,不要吵到她,因為她一定也是睡不著而專心想念著我。

同是鳥鳴。聽在文人耳中就是不同,看來是心情的不同。詩人、詞人飲酒聞聲,其實是未聞,完全還只是停留在酒和心情的層面。因此一代名將岳飛也不免在他「滿江紅」之外的詞作中哀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如此心境,只好再喝一杯吧?

蘇東坡還曾寫過一種名為「姑惡」的鳥,他註解指出,這是一種水鳥,相傳是媳婦被姑(婆婆)虐待而死所化生的,啼聲有如「姑惡」。而陸游也有夏夜舟中聞姑惡有感而發的作品,追憶和他媽媽關係不佳而致離婚的的表妹唐婉。

提到孤雁,不能不提金庸的「神雕俠侶」,他塑造了「小龍女」和「楊過」這對師徒情侶,愛得不合禮教卻一而往之,故事讓人心動。書中引「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也成為年輕男女午夜夢迴的謂嘆。這詞,原本就有一段淒美。

元好問是金朝的大詞人,相當於南宋時代。他年輕赴試并州,途中遇到獵戶告訴他當天射死了一隻大雁,而大雁的伴侶竟不飛走,四處盤旋哀鳴,最後投地而死。元好問買下這兩隻死雁,葬於汾水之上,稱為「雁丘」,還作詞悼念此事。隔了幾年,元好問想及此事,重寫了這雁丘辭:

□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台依舊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恨,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的雁丘在「汾河」之上,漢武帝曾泛舟汾河,寫了「秋風辭」,辭中有「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正好和雁子有關。

秋風辭中還有「萬鼓鳴兮發棹歌,橫中流兮楊素波,泛樓船兮濟汾河」的句子,因此,元好問寫道:「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而楚辭的「招魂」也是哀婉的作品,正好用來為雁丘上妝,「山鬼自啼風雨」。只不過這對雁子為情而死,詞人相信它們不會和黃鶯、燕子一般化為黃土,一定會流傳千古,供天下有情人悼念。

大雁是鳥類裡頭對愛情特別堅貞的,聽說它們一雌一雄在一起,很少分離。元好問這首名作「摸魚兒」,有些版本起首是「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而「問世間、情是何物」顯得無奈,較「恨人間」淒美,蒼蒼茫茫之中真不知要問誰才懂得情字,才懂得為什麼「直教人生死相許」。

雁子和燕子是不同的,叫聲不同,明末張煌言有「燕語呢喃新舊雨,雁聲嘹嚦興亡月」的句子,呢喃是輕聲細語,嘹嚦則是高聲淒厲的哀鳴,特別是失去伴侶的孤雁,叫聲更是斷人肝腸。

□南鄉子
野唱自淒涼,一曲孤鴻欲斷腸。恰似竹枝哀怨處,瀟湘,月冷雲昏覓斷行。
離思楚天長,風閃青燈雨打窗。驚起小紅樓上夢,悠揚,只在佳人錦瑟旁。   

這是元朝詞人張翥的作品,依他自序,是「驛夫夜唱『孤雁』,隔舫聽之,令人淒涼」而作。可見,「孤雁」應是當時一種哀傷的曲子,宋朝李清照也有「孤雁兒」這種曲牌的詞作。「竹枝」也是哀調,是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殉夫的故事,她們的淚使竹子有斑痕點點,稱為「湘妃竹」,「竹枝」的哀調就是源自這故事。作者以「孤雁」比「竹枝」,正是形容兩者同樣哀怨。

另外,雁子飛至湖南衡陽即北返,當地因此有「回雁峰」的地名,瀟、湘二水會於湖南零陵,因此詞人也常把瀟湘和雁子的意象重疊。例如明朝高啟「詠雁」的作品有「寫月書斜,戰霜陣整,橫破瀟湘萬里天」,描述雁子在天空成「一」字或「人」字隊形,橫破晴空的景象。唐朝錢起更直接有「瀟湘何事等閒回」的句字,把雁子和湘妃的哀怨故事完全結合。 

而這作品美之處,在於聞驛夫野唱「孤雁」,神魂飄揚,最後彷彿自己就站在愛人身旁看著她彈琴。「驚起小紅樓上夢,悠揚,只在佳人錦瑟旁。」正是這種由雁子單飛的淒涼,轉為對自己愛情的期待。

明朝的女詞人張倩倩也有類似的作品:      

□蝶戀花
漠漠輕陰籠竹院,細雨無情,淚濕霜花面。試問寸腸何樣斷?殘紅碎綠西風片。
千遍相思才夜半,又聽樓前,叫過傷心雁。不恨天涯人去遠,三生緣薄吹簫伴。   

春秋秦穆公時,有一男子很能吹簫,人稱蕭史,他一吹簫能使孔雀、白鶴停於院子,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他,為他們築鳳凰台,夫妻倆就住在上面不與外界接觸,後來分乘龍、鳳飛走了。這就是「吹簫弄玉」,也是女詞人「三生緣薄吹簫伴」的典故來源,這詞也因此是思念丈夫的作品。

張倩倩的丈夫是沈自徵,曾作雜劇「漁陽三弄」,是個大才子,只是不安於室,四處遨遊。張倩倩生的孩子都夭折,領養沈自徵姊姊的女兒葉小鸞相依為命,反而造就了葉小鸞後來成為當時另一女詞人。

張倩倩三十四歲過世,大抵生活就是「千遍相思才夜半,又聽樓前,叫過傷心雁」。宋朝無名氏的作品有過「霜雨漸緊寒侵被,聽孤雁,聲嘹唳,一聲聲送一聲悲」的句子,孤雁定是傷心雁,叫聲已悲,加上一個傷心人來聽傷心雁,悲上加悲,真是不好受。

話題再回到雁與燕。這兩種鳥都是候鳥,隨季節變化而南來北往,在文人營造的意象中,除了大雁之愛,燕子也有令人憐惜的「雙燕復雙燕,雙飛令人羨」。而燕子穿於堂、穿於簾,更常成為文人描述閨怨的場景,偶爾則是代表時序變化、人間的興衰,例如唐朝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又如宋文天祥的「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大雁不能穿堂入簾,給文人的感觸是悲壯一流。如唐李白「長空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就不是小家碧玉景象。

雁與燕因為是候鳥,南來北往可以為人捎來訊息,即使人們沒有真的在它們腳上繫上錦書,在文學中仍有這方面的象徵意義。戲劇裡面的「香囊記」,是明朝朱有燉的作品,講的是當時一位文人周恭與一女子的愛情故事,關鍵就是象徵情書的雁書,讓兩人生離死別。先提周恭的作品: 

□長相思
阻佳期,盼佳期。欲寄鸞箋雁字稀,新詞和淚題。
怕分離,又分離,無限相思訴與誰?此情明月知。    

周恭和一名樂師的女兒劉盼春談戀愛,論及婚嫁時,周恭的父親不同意,劉盼春也在母親的逼迫下,嫁給一名富商。周恭作了這首「長相思」送劉盼春,劉盼春把這詞藏在身上的香囊中,然後上吊自殺,朱有燉才根據此事寫了「香囊記」的故事。

周恭寫「欲寄鸞書雁字稀」,大雁群飛時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稱「雁字」,想寄信卻沒有雁足可以繫,自然是憾事。不過,周恭和劉盼春即使分隔兩地,也不可能是一南一北,雁書在此只是一個象徵的意思。

漢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依史書記載,漢使騙匈奴說,他以血書繫於大雁之足,大雁南飛時,正好被漢帝射落,知道蘇武還活著,匈奴只好釋放他。宋朝蘇東坡的詩作「人似秋鴻有來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這秋鴻一年一次南返,就算有信捎來,想必也零零落落,稀稀疏疏。

□阮郎歸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
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彬陽和雁無。   

這是宋朝秦少遊的作品,是寫除夕夜的心情,他被貶到彬州,彬陽在湖南,在衡陽之南,前面提到雁子到衡陽回雁峰就不再往南,秦少遊因此才有「衡陽猶有雁傳書,彬陽和雁無」之嘆,想寄信也不可能了,暗示自己離家也越來越遠。
麗譙是指城門,小單于是樂曲名,「迢迢清夜徂」是描述這夜晚就這麼淒涼過去了。 

大雁不僅能傳信,因為在天上排出「人」字,也會讓多情的文人起了許多聯想,例如宋朝辛棄疾就寫道:「雁兒調戲到無書,卻有書中意,排幾個、人人字。」大雁雖然沒帶信來,牠們在天上排出「人」字,不就是捎來有人仍在遠方想念的訊息?

□踏莎行
春水鴨頭,春山鸚嘴,煙絲無力風倚斜,百花時節好逢迎,可憐人掩屏山睡。
密語移燈,閒情枕臂,從教醞釀孤眠味。春鴻不解諱相思,映窗書破人人字。 

這是清初大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鴨頭講春水之綠,鸚嘴講山之紅花。「從教醞釀孤眠味」是詞人力作,而「春鴻不解諱相思,映窗書破人人字」,正是一列雁子映在窗前的景象,不想相思,偏偏雁子們又寫個「人人」字,真是愁上加愁。所以清朝另一個詞人周星譽也寫:「無賴是秋鴻,但寫人人,不寫人何處。」

宋朝詞人張炎也有一首題為「孤雁」的作品:   

□解連環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漫長門夜悄,錦瑟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捲。 

這在當時是傳誦的名作,張炎因為寫了「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人稱「張孤雁」。

殘氈擁雪就是講蘇武的故事。長門是指漢陳皇后長門宮的舊事,也和雁子有關,唐朝杜牧「早雁」詩:「仙掌明月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玉關則是指玉門關。
這大雁,本自多情,其鳴聲、其習性,看在文人眼裡又有各種情味,算是詩詞中的「情鳥」。在結束本篇之前,還要舉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的作品,看看當中的感人情愛。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蘇東坡謫居黃州的作品,當時就引起廣泛的討論,因為大家弄不清楚蘇東坡真正的意思。從字面上看,這是「飄渺孤鴻影」,詠孤雁的詞,至於為什麼事而詠,大家很想知道。繼他之後,被貶黃州的張文潛,還特地拜訪地方人士,了解蘇東坡的創作動機,還寫詩描述蘇東坡夜半立江邊見孤鴻而作。

另外,關於「揀盡寒枝不肯棲」,有人說是描述雁子喜歡宿於沙洲蘆草間的習性,文人間的討論更多,因為不弄清這句,好像又無法盡得下句「寂寞沙洲冷」之美。
其實比較美的傳說在民間反而流傳較廣。故事是蘇東坡到黃州住在黃岡縣東南的定惠院,鄰居有一女郎名超超,姓溫,到了出嫁年齡還不願結婚,直到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來了,她很高興地說:「這才是我想嫁的人。」

蘇東坡晚上常吟詩作對,超超姑娘就躲在他書窗外偷聽,有一天被蘇東坡發現了,超超驚惶離去。蘇東坡知道溫超超暗戀他,就對她家人表示要介紹一位王姓青年才俊給超超當丈夫。蘇東坡後來離開黃州,再回來時,聽說超超因為不想結婚,已死而葬於沙洲,蘇東坡因此默默寫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詞來悼念此事。

這說法如果屬實,溫超超之癡情也泣鬼神,無奈蘇東坡未必動心,不必像元好問「雁丘詞」中的另一大雁哀鳴投地而死。人世間,獨自多情也是無用,道理不深,要徹悟卻也不容易。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露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樓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閶門,是指蘇州城的西門。蘇東坡「江城子」作於王夫人死了十年之後,賀方回的這個作品應是在夫人過世不久之後即作,所以有「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之嘆。而賀方回因個性剛直,官途不順,一直都是別人的僚屬,經濟不是很好,他的其他作品也描述過太太燈下忙補衣的情景,如今伴侶死去,才有「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的哀愁。

賀方回自題這作品名為「半死桐」,可能是因為一株半生不死的梧桐而觸景生情。  
梧桐在文人心目中,是一種神秘而略帶悲哀的樹。據說,梧桐第一片葉子總在立秋當天落下,所以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句子。而梧桐一枝生十二葉,一邊六葉,如果當年有閏月,就會生十三葉,由下往上數,看看最小一葉排在哪裡,就知道當年是閏幾月。

比較淒美的說法,還包括鳳凰向來只棲息在梧桐樹上,其他地方是不停留駐足的,以比喻感情之堅真,讓文人產生許多遐想。反過來看,梧桐平常不也很寂寞?唐詩人杜甫的名句「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描述鳳凰的執著。

梧桐能製琴,琴音特別悲哀。漢朝枚乘就寫過「龍門有桐,其根半死半生,所以製琴,聲音為天下至悲」。賀方回以「半死桐」為悼亡妻之題,應該有所本。唐朝詩人李嶠替人寫輓歌,也有「琴哀半死桐」的句子,孟郊則稱「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20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