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些字句,大家都知道出自《心經》。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大智慧;波羅蜜多(波羅蜜)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智慧。
這是佛祖對他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子(舍利弗)的講話;經文起首的觀自在菩薩,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觀世音,正在修行般若波羅蜜,佛祖便和舍利子聊起來。
講色不異空之前,先要了解佛家把人的身心活動總納為「色、受、想、行、識」,承接前後時虛時實,又稱「五陰」或「五蘊」。所以,這段文字之前一句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接著才單舉「色」為例,闡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提醒另四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個版本的文字很流暢,唐代玄奘譯的。很多人因為孫悟空而稱他唐三藏,且佛經讀本會看到「唐三藏玄奘譯」,但三藏是指佛教的經律論,夠學問的都稱三藏法師,唐代譯經有名的更不只玄奘,如唐三藏義淨,他也譯過《金剛經》。
宋明之時,《金剛經》和《道德經》都是士人必讀儒家之外的經典,它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過,這還是不精確的說法。
《心經》,大家都背玄奘譯的;但《金剛經》,在台灣較流行的是姚秦三藏鳩摩羅什的譯本,兩人分屬瑜伽和中觀,其實看法不同,經名也譯得不同。
玄奘譯的,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已知「般若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智慧,「能斷金剛」是斷掉像金剛那麼死硬的煩惱。
鳩摩羅什譯的,是我們一般看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沒有「能斷」兩字,那「金剛」一樣堅定,是用來形容「般若」,指堅定的大智慧,用來到彼岸的。
你看,我們讀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也讀玄奘譯的《心經》,思路沒什麼扞格嘛,這是因為兩者都屬大乘,同源同流。
之前,我也從處理新聞的角度,提醒同事以下注意事項,一併貼給同業參考:
我們寫新聞下標題不稱「尼姑」,因為它源自「三姑六婆」這個負面的詞。
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和卦姑,在某些特定的時代和環境中,被指經常出入閨門道長說短。
佛家女眾對這負面稱呼或許無憎無愛,但我們要學習尊重。
有人另寫女尼,這是疊義,尼已是女眾。這就像寫未成年少女;難道有成年少女嗎?
至於「和尚」一詞,我們也常誤用、濫用。和尚有點像出家人的老師,有些人主張和尚自己不必是出家人,但多數時候我們是在佛教裡界定他。
也就是說,修行深厚的佛教宗師或領袖,才尊稱為「和尚」。我們更常忽略,女性的和尚其實應該被稱為「和尚尼」。
如此一來,不能隨便稱出家男眾為和尚,所謂的假和尚,更不知所云了。
信佛教,我們常講皈依三寳,就是皈依佛丶皈依法丶皈依僧。有人在家修行,是居士;有人剃度出家,年少的是沙瀰丶沙瀰尼。年滿廿的出家眾,如果受俱足戒,就是在頭上點了三個戒疤,男的稱比丘,女的稱比丘尼。
至於和尚丶和尚尼,如前所言,是聖嚴、證嚴之流的大宗師,有時徒弟尊稱座師或住持,也稱和尚丶和尚尼。
大小和尚之分,也不是指年齡。佛教界的說法是:去惡存善的是小和尚,善惡同去的是大和尚。
另外,佛教界例如聖嚴老和尚似乎不反對用「僧尼」來泛指出家男女眾,我們或可援用,總比胡亂稱尼姑和尚好。
我也講過,最早、最標準的新聞寫作是佛經。
以《金剛經》為例,它的第一章是「法會因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遷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首必然交代人、事、時、地、物,然後才由阿難尊者記錄佛祖的講話。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難尊者一定寫著「如是我聞」,口語應是:「我是這麼聽說的。」如,永遠不變;是,永遠沒錯。
在稿子的導言就把「人事時地物」交代清楚,有這種功力的同仁的並不是很多。不過,這不是大問題,有時是因為事件太複雜,我們甚至經常採用雙導言,總是能讓讀者一開始就能掌握事件的約略面貌。
我比較擔心的是,多數同仁都忘記告訴讀者:「如是我聞。」
經首必然交代人、事、時、地、物,然後才由阿難尊者記錄佛祖的講話。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難尊者一定寫著「如是我聞」,口語應是:「我是這麼聽說的。」如,永遠不變;是,永遠沒錯。
在稿子的導言就把「人事時地物」交代清楚,有這種功力的同仁的並不是很多。不過,這不是大問題,有時是因為事件太複雜,我們甚至經常採用雙導言,總是能讓讀者一開始就能掌握事件的約略面貌。
我比較擔心的是,多數同仁都忘記告訴讀者:「如是我聞。」
我也常提醒同事注意「寺廟」這個詞。
首先,它是複數形態的集合名詞,不宜寫「一間寺廟」。
其次,寺幾乎專指佛教的道場,廟則漫稱道教的道場,其實涇渭分明。
多數時候,佛家只用寺、庵、堂稱道場。例如讀詩讀到寒山寺,它便是佛寺。
道教之道場一般稱道觀,但台灣少見,反而是稱廟、稱宮、稱殿居多。宮和殿也可細分,神格為帝的住在殿、皇室住在宮,如玄天上帝殿、三太子宮。
我們新聞不必搞得那麼專業,但,以上算是常識,屬新聞寫作的範疇,既然常有謬誤,我便再次多事,整理奉聞,並祈指正。
@201103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