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積非成是

狼借草而臥,去則草亂,稱「狼借」。我的老師教我讀「杯盤狼ㄐㄧˊ」,因而我知道同事們寫錯字的原因。「ㄐㄧㄝˋ,狼藉」才對,不是「狼籍」。這幾年,我的新聞工作有點偏,就是陷在這裡,花太多時間導正同事的稿子。我自我安慰﹕字都不對了,意思怎麼會對?

又如「骨瘦如柴」,我一直不懂木柴怎麼會是瘦的,更不懂人們為什麼不寫「骨瘦如豺」。其它如「扯淡」,是指言語無味,不是「扯蛋」;「沒轍」,是指沒法子,不是「沒輒」。我每天都要改上好幾個錯字別字;有時想:何必呢,過幾年就天下太平了。

我小時也被教唱「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這是兒歌,我不覺怪;但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我就覺得怪。我講天下太平,就是沒人過問這境界。據我所知,近千年前有個叫周煇的,曾經提個大問號,但是大家見怪不怪,也不管那些魚的死活了。

周煇生於北宋末年,著有《清波雜誌》,其中一則筆記提到,丞相張無盡曾寫「鲁酒薄而邯鄲圍,城門火而池魚禍」,上句出《莊子》,下句不知所出。楚王會諸侯,鲁王遲到而且帶來的酒沒味道,被認為是種侮辱,這事我也讀過。我和周煇一樣,不懂的是下句。

周煇推論,應該是城門失火,以池水救之,池水用盡,魚也死光了。但他發現,北宋編成的《廣韻》,「池」字韻的注解提到,古時有某位池先生,名字叫仲魚,城門失火被燒死,所以俗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哈哈,如果這是真的,我真想一頭撞死。

周煇還說,唐代白居易詩云:「火發城頭魚水裡,救火竭池魚失水。」可見以前並不認為「池魚」是一個人。他不敢輕易駁斥《廣韻》注解的說法,只委委曲曲道了一聲「當有所據」。

接下來這幾百近千年,討論是有的,但已無法改變大家對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用法,我就簡單把專家學者推論的真相,簡述如下:

秦代《呂氏春秋》云:「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西漢《淮南子》云:「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殫。故澤失火而林憂。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上求楫,而下致船……。」

可見,秦漢之「池魚」不是人名,牠之所以倒楣,是因為宋國的國君要找珠子;就像楚王要找逃掉的猴子,把林木都砍光了。要怪就怪《淮南子》夾了一句「澤失火而林憂」,無端在猴子和魚的故事燒了一把莫名其妙的火。

第一次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句子的,是唐代史學家李百藥。他在《北齊書.杜弼傳》中說:「但恐楚國亡猿,禍及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我們只能合理懷疑,李百藥記錯《呂氏春秋》的典故了,藉著《淮南子》的一把莫名火,燒向不知何時冒出來的城門,真正是殃及池魚。

所以啦,意思不對,字卻會慢慢變「對」了。我這部分的工作變得百般無聊,也是我急於退休的原因之一。

@201108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