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司空見慣,生張熟魏


春秋時管仲設「女閭」,屬公辦妓院,收入納庫;至漢武帝設「官妓」,更以性服務軍人及官吏。大體上,妓有宮妓、營妓、官妓、家妓、民妓,前三種都具官方身分。唐代,官吏狎妓仍無輿論和道德壓力,例如白居易把名妓商玲瓏借給元禛,還成文學佳話。

同在唐代,司空李紳邀蘇州刺史劉禹錫飲酒,命歌妓勸酒,劉禹錫因而賦詩:「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寫自己被那一曲《杜韋娘》迷住了,李紳旋即贈妓劉禹錫。這也是成語「司空見慣」的由來。

宋代講究理學名教,文官不再隨便與官妓發生性關係,只讓她們陪陪酒,唱唱蘇東坡、柳永這些名家填的詞,玩些精神上的愛情遊戲。到明代,官妓納入中央政府的教司坊,不再散布全國各地,天天陪官員飲酒作樂。

伎倆,本意是才能,並不是負面意義的手段;宋代以降,由於官妓賣藝不賣身,漸漸改稱「伎」,也是取其音樂、歌唱和舞蹈,甚至吟詩作對的才藝,一如日本之「藝伎」。她們雖然「生張熟魏」,卻不是現代定義的「妓」。

「生張熟魏」之張,正是宋代的官伎,不獻身的;那魏,更是個憐香惜玉的老男人。

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名相寇準坐鎮北都時,當地有個官伎長得很美,但沒見過場面,陪席的動作很生澀,常一起喝酒的文人都稱她「生張八」。某日,寇準宴請來自陝西的友人魏野,示意那官伎求詩;魏野即席贈之,詩云:「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我之所以說那魏野是憐香惜玉的老男人,主要是他沒有當場拒絕「生張八」的請求。

依沈括的描述,魏野是個不願意官的人,卜居陝城東門外。時人吳正憲《憶陝郊詩》云:「南郭迎天使,東郊訪隱人。」魏野就是那隱人,很有清名,卻肯為一個生嫩官伎即席作詩,還把自己眨為「熟魏三」,不憐香惜玉嗎?

魏野脾氣好,沒把場面弄僵,成就一段佳話。其實寇準很率性,常讓人下不了台。他提拔的丁謂很奉承,見他喝湯弄污鬍鬚,便趨前拂拭,寇準卻笑他官當得太沒品。丁謂懷恨在心,拜了相便排擠寇準,老百姓因而說:「欲得天下寧,須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有個成語叫「不學無術」,也和寇準有關。話說發明紙錢「交子」的張詠,在寇準快拜相之前相遇,寇準請他賜教,張詠想了一下,要他有空多讀漢書《霍光傳》。寇準后來翻了幾遍,大笑說:「原來,張某要我別像霍光不學無術。」

再談談寇準的飲酒作樂吧。某日,他又召來官伎到相府清唱,見她長得漂亮、歌唱得好,就賞了一匹綾緞。官妓嫌賞賜少,一臉不高興。相府侍妾蒨桃看不過去,事後寫了小詩《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熒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提醒一匹綾緞得來不易,和「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一樣的意思。

寇準雖被張詠譏為「不學無術」,卻很能受教,從官伎和侍妾身上都可「反躬自省」,從此真的改了奢華習性。時人讚他:「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官至宰相卻蓋不起華宅,民間也因而稱他「無樓台相公」。
  
@20110529

1 則留言:

  1. 李先生你好:
      
      當我讀到最後一段「有官居鼎鼎......」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名詞『鼎鼐』先翻字典,解為:喻為宰相的權位。再上Google查出些句乃出自於魏野的《贈寇萊公詩》。
      
      我用《贈寇萊公詩》和「無樓台相公」搜尋,結果是「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我在想,是不是應該就是『鼎鼐』才是正確的呢?請你參考一下為何?
                          黃淑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