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焚書坑儒


唉,這就是我今天的尋根之旅:儒,古代的送行者。

他們熟悉喪葬禮儀,逐漸被視為術士。有人說,這群人是商代的貴族之后;但《論語》雍也篇提到:「子謂子夏:『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可見西周時候的儒,已有另一番面貌,從「達禮」進而「知書」,否則不必硬把「熟悉喪葬禮儀」這群人分為君子、小人。

儒者,在秦代的面貌仍然不清晰。我們講秦始皇「焚書坑儒」,其實他坑的主要是方士,起因於侯、盧兩人騙他錢取長生不老藥,不僅落跑還譏笑他,一怒之下拷問京城咸陽460名方士,追查侯、盧兩人下落,終至坑殺之,或許當中有些博士生,但基本上不是針對讀書人。

這些情節,見諸《史記》秦始皇本紀;「焚書」是西元前213年,「坑儒」是次年,兩碼事。《史記》儒林列傳另稱:「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請注意,司馬遷這時仍用「坑術士」。

至於秦始皇之焚書,后代理解也有偏差。當時宰相李斯反對回復周代的封建制,進而不讓民間流通秦國之外的史書,《詩經》、《尚書》等經典也僅限博士官持有,但沒入之書至少各存一冊,典藏於京城,並不是見書就燒。后來項羽攻入咸陽,放火燒城,「大火3月不止」,有人認為,這才是古代典籍的大浩刧,因為連僅存的孤本都燒光了。

「焚書」雖和「坑術士」無關,命運作弄之下,卻意外被聯結了。話說秦始皇34年焚書,孔子后代偷偷在孔子舊家藏了一些。漢武帝時,封在山東的魯恭王要蓋宮殿,拆了孔宅,藏書因此重見天日。

孔子第11代孫孔安國,本來就是大學者,特別對《尚書》有研究,司馬遷也曾跟著他學習。他發現家藏《尚書》古本比當時的版本多了16篇,便譯為今文,還作了傳,稱《尚書孔氏傳》,一稱《孔安國尚書傳》,但明清學者考證,懷疑這些都是后人託孔安國之名偽作的。

也不知偽造那人是誰,他用孔安國的口吻,在序文寫道:「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第一次把「焚書」和「坑儒」扯在一起,還稱「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除了把「儒」定位為讀書人,也讓秦始皇背了千古罵名。

其實,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保持了對「儒」的原始見解。他說:「儒,柔也,術士之稱。」離我們最近的上個世紀,不知為何突然爆發對「儒」、「儒者」、「儒家」源起的爭辯,先後有章太炎《原儒》、胡適《說儒》、郭沫若《駁說儒》、馮友蘭《原儒墨》等名作,主要還是圍繞「柔」及「術士」。

基本上,多數同意「儒」是古時懂得喪葬禮儀的「術士」;至於是商代遺民,還是依附西周貴族的某個階層,就沒有定論了。不過,這些術士都依附他人,個性大體是柔弱的,《說文解字》才說:「儒,柔也。」其實,「需」字就是柔弱的意思,加「人」字邊,正是仰賴他人。

上個世紀,除了胡適、郭沫若等人的爭辯,也有所謂的「新儒學」運動,第一時期如熊十力,第二時期如牟宗三、徐復觀、方東美諸位先生。徐先生曾在東海大學講課,我沒趕上,但中文系老師不乏徐、方門生,調子也是宋明理學,我多年捧著牟先生之「心體與性體」,即使再入哲學研究所,終究難窺堂奧。

而今又過30多年,我但求僥倖在這儒家安個小身、立個小命,偶爾尋個根,無怨且無悔。

@201105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