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據說成書於漢代之前的《燕丹子》接著說,燕太子丹聞言長嘆,烏鴉真的白了頭,馬也生出角來,秦王只好放他回燕國,也才有後來派荊軻刺秦王政的史實。
儘管燕太子丹嘆出了奇蹟,「烏頭馬角」這個成語,仍然指涉著不可能的事件。「龜毛兔角」也是,佛經用它來解釋虛妄,但「龜毛」和「兔角」仍有其怪誕的存在。我們現代台灣人,不也時常說著「龜毛」兩字?也真的有那龜毛之人?
《楞嚴經》云:「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大智度論》云:「如龜毛兔角,亦但有名而無實。」這就是說龜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是有名無實的。宋代蘇轍詩云:「龜毛兔角號空虛,既被無收豈是無?自有真無遍諸有,燈光何礙也嫌渠。」
「龜毛」和「兔角」真的不存在嗎?晉代干寶《搜神記》說:「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這和《燕丹子》寫「烏白頭,馬生角」一樣,都是記載當時的傳說。
我查網路,以「龜毛」形容人之個性,多數認為是台灣人獨特的用法,還推估是受日本統治的影響。這裡可能有矛盾,各位朋友也可協查:如果「龜毛」形容人之個性來自日本,就不該是台灣人獨特用法,不知現今日本人用不用?
先講來自日本的說法。論者以為,它源自日本僧人空海(公元744~835年)的作品《三教指歸》。空海卅一歲到中國留學,但他幼年隨舅舅讀漢文典籍,十八歲就寫成這篇介紹中國「儒釋道」的《三教指歸》。
書中,蛭牙公子是敗家子,兔角先生找來分別代表儒、釋、道的龜毛先生、假名乞兒、虛亡隱士給蛭牙公子上課,最后當然是代表佛家假名乞兒講得大家開開心心。這當中的龜毛先生,由於代表了儒家,個性便有點那個,「龜毛」也就成了那種人的代名詞。
《三教指歸》中的龜毛先生,是個「擇鄉為家,簡土為屋,握道為床,德為褥,席仁而坐,枕義而臥,被禮以寢,衣信以行」的學問家,兔角先生請他講的是「先賢之論、儒學之本」。唉,這樣過日子的人,活得多苦,又怎不龜毛?
@201107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