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脫褲子,提酒壺

厭聽秋猿催下淚,喜聞春鳥勸提壺。誰家紅樹先花發?何處青樓有酒沽?進士粗豪尋靜盡,拾遺風采近都無。欲期明日東鄰醉,變作騰騰一俗夫。

這是唐代白居易的《早春聞提壺鳥,因題鄰家》。提壺是一種鳥,叫聲如「提壺來、提葫蘆」,今年1584歲。我們這種愛酒的,聞牠自然倍覺親切,邊喝邊聽,化作俗夫。

話說陶淵明隱於廬山,江州刺史王弘頻頻攜酒來訪,陶淵明不理不采。有個叫秀兒的女孩心太軟,讓王弘和隨從躲在樹后,陶淵明遊山回程忽聞酒香,秀兒適時呼人「提壺來」,陶淵明猛灌幾口,待王弘現身才知上當。某年陶淵明無酒過重陽,忽有白衣人來,正是王弘遣人送酒,成就文學史上「白衣送酒」佳話。

陶淵明詩文常有「提壺」二字,這秀兒是他堂妹,平常也喊著「提壺來」,專門治理堂哥的酒蟲。陶淵明死后,秀兒提著酒壺滿山跑,東澆幾滴酒、西灑幾把淚。陶淵明窮到無法入斂,相傳金龍現身,駄遺體至山腳某處福地,村民合力埋了他。秀兒哭累了,斜靠墓碑沈沈睡去,后來沒人見過她。

那是公元427年,廬山多了一種鳥,麻斑羽,似鷂而小,叫聲有如「提壺來、提葫蘆」,有人說是鵜鶘,文人卻只稱牠「提壺」。至於我說牠今年1584歲,正是陶淵明棄世、陶秀兒失蹤那年起算,待我先錄一些詩詞,以免各位就牠年歲和我算帳。

唐劉禹錫:「池看蝌蚪成文字,鳥聽提壺憶獻酬。」唐吳融:「早於批鵊巧於鶯,故國春林足此聲。今在天涯别館里,爲君沽酒復何情。」宋王禹偁:「遷客由來長合醉,不煩幽鳥道提壺。商州未是無人境,一路山村有酒沽。」宋歐陽修:「獨有花上提壺蘆,勸我沽酒花前醉。」宋周紫芝:「提壺蘆,樹頭勸酒聲相呼,勸人沽酒無處沽。」

明未清初的李漁,《笠翁詩韻》教道:「紅對白、有對無,布榖對提壺。」這布榖也是鳥,古今中外都有,唯獨文人也因牠的叫聲而戲稱「脫褲」,北宋蘇東坡還寫了一首笑中有淚的詩:

「南山昨夜雨,西溪不可渡。溪邊布榖兒,勸我脫破袴,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 布榖鳥一直叫我脫褲子,可是腿上還有欠稅被刑的傷痕啊。

紅對白、有對無,布榖對提壺!容我就以南宋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結束這鳥叫蛙鳴吧:

煙迷露麥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樣春風幾樣青。
提壺脫袴催歸去,萬恨千情。萬恨千情,各自無聊各自鳴。


@201107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